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的主要章节或课时标题关键词: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请任选其中一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53年,苏共对于农民个体副业生产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1958年,由于苏联农业大丰收,赫鲁晓夫又宣称“个体副业经济将会逐渐失去意义”,从而大幅压缩个体副业;1961年,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强调发展个体副业的意义。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       
A.推动了农业改革不断深化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D.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46年9月和1947年2月,联共(布)中央先后通过《关于消除集体农庄中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的措施》和《战后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决议。这表明战后苏联(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得到纠正B.发展农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中心
C.借助国际局势缓和进行改革D.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及时调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982年11月开始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曾指出:“所有制方面的变革绝不会是一次性行动”,“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不应该简单化的过程”,“把‘我’的,即私有制的,变成‘我们’的,即公有制的,并非易事”。这一观点(     
A.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更大空间B.体现出对个体经营限制的解除
C.有利于改变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D.实现了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苏联1965—1989年原油年产量和年消费量。据此可知(     

A.计划经济弊端开始显露B.国际油价起伏动荡
C.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加深D.苏联经济发展趋缓
2023-08-04更新 | 208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B卷)
6 . 据统计,与美国在军事科技领域旗鼓相当的苏联,粮食进口量在1970年为220万吨,1975年1590万吨,1980年2940万吨,1983年3390万吨,1984年4600万吨,整个1980年代苏联粮食进口量占据了世界粮食进口量的15%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这一现象说明(     
A.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B.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自身发展
C.缺乏发展农业的基础性条件D.成功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23-08-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自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几经变化。1987年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之后,又于1989年底提出经济健康化计划,1990年5月又提出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构想》,8月底推出“500天计划”。这说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A.具体方案在不断优化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缺乏一贯性和坚决性D.致力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
2023-07-09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表3是20世纪 50、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据表格内容,可知各国的改革(     
波兰建立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工业化。
匈牙利以联盟政策取代当时已呈现的多党制;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革新取代高度集权的单一经济模式。
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多层次的社会所有制,更有效地参加国际分工,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
A.最终导致东欧剧变B.提供经济建设经验
C.没有取得任何成效D.违背社会主义原则
2023-07-06更新 | 9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托形象的演变是在中南关系发展的进程中依次展开的。在中南建交前后,铁托形象经历了颇具起伏的演变过程。从建交前的“民族主义者”、“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及“法西斯主义者”,到建交后的“犯错误的同志”、“现代修正主义者”、“反对霸权主义的战士”及“富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此截然不同,或歧义、或对立的铁托形象的诺多反差,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对外政策不断调整改变的某种缩影。

材料二   中南两国交恶时,铁托形象即呈负面;中南两国亲善时,铁托形象即呈正面。1948—1953年,苏南两国冲突时,中国站在苏联一边,指责铁托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叛徒”。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使世界形势变得紧张,中国认识到铁托的行动对反霸和维护和平的重要性,称赞其是反对霸权主义的杰出活动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和起步阶段,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最优先的任务,积极寻找国家发展的新路子,铁托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独特创造及取得的成果吸引了中国的目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方灿《中南建交前后铁托形象的演变研究(1948—198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托形象折射出的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铁托形象演变的因素。
2023-07-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56年,在(人均)肉类生产方面,美国为102.3公斤,苏联为32.3公斤。在(人均)牛奶生产方面,美国为343公斤,苏联为245公斤。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下牺牲了农业发展B.赫鲁晓夫的改革粮食收购制取代粮食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经济的严重破坏D.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的封锁
2023-07-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