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非拉民族主义的发展

历史轨迹现代化因素建设模式
17、18世纪初步产生于欧洲民族国家构建时期萌发了民族独立的意识具有先进资产阶级文化特征的思潮和模式逐渐出现
19世纪民族主义在欧洲发展,继续扩散至亚非拉地区由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两个方面构成对异质文化抗拒
对本国文化发展
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代表了当时民族主义的主要趋势以反对殖民统治和建立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为主要目标充当了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模式多样化的条件

——据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亚非拉民族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024-06-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日货逐步取代欧货成为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原住民的重要消资品。如1915—1918年,日棉(棉纺织品)在印尼的输入额实现了成倍增长。与此同时,英属马来   西亚抵制日货运动演变为抢米风湖。印尼华商也逐渐展开正面的抵制日货运动。此时印尼的共产主义者则开辰暴力斗争。荷兰殖民当局向华人商会等组织施压。声明政府将严厉处罚与共产主义有关联的群体和组织。殖民当局惧怕华侨中的马充思主义者与正在组织全国哭工的“东印度社会民族联盟”(1920年改纽为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印尼共产免早期组织之一)结成联盟,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马充思主义传播。

——摘编自费俊英《近代海外华侨民族主义的多重面向——以荷居东印度中华商会兹创日货运动为倒的分析》

材料二   1945年8月5日前,日本殖民当局不断向印尼人灌输在“大东亚共荣图框架下许诺他们独立”的思想,以此争取印尼人的忠诚和屈服以便对两方殖民者展开“圣战”;8月5日后,日本人则宣称“日本与印尼的独立毫不相干”,声称假如卷入印尼的独立就会伤害自己的民族尊严,违抗盟军要求保持其政治现状的指令,进而扰乱本国的民族政治。1995年4月一名印尼民族革命的亲历者在东京大谷大学发表演讲称,张予印尼国家生命的弦立空言(1915年8月17日)完全是印度尼西亚人的事情,除了个别的同情者之外,日本当局仿佛就是一位漠然视之的旁观者而已。官方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赋予印尼人政治自由。1945年8月16日下午,苏加诺等印尼民族主义领导人无视日军同您与否.堤前逝请“独立筹务委员会”成员开会。

——摘编自梁展《普遍差异、殖民主义与未完成的共同体——本尼迪充待·安幽森约民族主义想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影响印尼民族民主运动的因素。并简评当时的印尼民族民主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结束前夕日本侵略者对印尼独立态度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尼取得独立的原因。
2024-06-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年前,在欧美产业革命的带动下,阿根廷成为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地,羊毛、小麦、牛肉源源不断供应欧洲市场,为阿根廷带来了大量外汇收入,到1914年阿根廷人均收入已经比肩德国和北欧国家。19291933年,欧美大萧条来临,全球贸易环境恶化,欧美大国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加重了危机,也使阿根廷依托农业出口的经济模式陷入困境。直至今日,阿根廷工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工业体系也只是停留在进口加工装配阶段,生产设备、半成品等严重依赖进口,产能规模受制于农牧业出口部门的创汇能力。一旦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农业部门创汇能力锐减,政府只能靠通过发债、增发货币等方式负债经营。进入21世纪伊始,阿根廷还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发社会政治危机,人均 GDP从原先8000美元腰斩至不到4000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标本。

——摘编自叶书宏赵燕燕《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百年迷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现代化面临的经济困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阿根廷突破经济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4-05-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

全球南方国家共有殖民化与非殖民化时代的历史记忆,它们“遭遇”过西方现代性的冲击,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在非殖民化进程中持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基石的战后国际秩序彻底否定了殖民扩张的合法性,全球南方的前身“第三世界”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追求独立并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组织起来。

全球南方的浮现过程中,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诞生于“万隆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仍然存续,一些新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产生与拓展。这些国家试图充当整合南北政策的桥梁角色,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文明国家身份。可以说全球南方的浮现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全球南方”浮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原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
2024-04-10更新 | 265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英美决策者看来,殖民地的贫穷与动荡是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温床”。为遏制这种趋势,保证东南亚地区的稳定,英国在一些独立呼声很高的殖民地选择了和平移交权力。然而,由于殖民地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产业结构畸形、民族矛盾尖锐,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维持国家稳定和发展。战后的新兴独立国家普遍面临着一个困境:既想切断与原宗主国的联系,又由于经济依赖不得已向对方求助。缅甸的情况也是如此。1885年,缅甸全域被英国占领。二战期间,缅甸在日本的“支持”下取得短暂独立,但领导人很快意识到日本法西斯的真正意图,转而“联英抗日”。1945年日军投降以后,英国重新控制了缅甸。不久后,缅甸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要求与英国政府谈判,并希望得到真正的独立,但收效不佳。即使到了英国首相艾德礼上台初期,英国对缅政策仍未有大的改变。但工党政府最终从现实主义出发,顺应非殖民化浪潮。在缅甸总理昂山、吴努等人的努力下,经过一系列的斗争与谈判,194814日,缅甸终于正式独立。

——摘编自张雅渊、梁志《英国对缅甸援助政策探析(1948—195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缅甸正式独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二战后英国对缅甸的政策。
2024-04-04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21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6年阿根廷宣告独立,然而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一小撮特权阶层占据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英美等国与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大肆侵略和掠夺,“在这个国家将近一半的商人是外国人”。地方封建割据严重,国家处于动荡和纷争之中,权力被众多“考迪罗”瓜分。直到1861年,阿根廷才正式成为统一国家。

——摘编自林华《拉美国家独立后50年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爆发前夕,阿根廷通过发展初级产品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阿根廷的进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模式开始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转变。1946年,阿根廷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外资铁路国有化,并新建一系列基础设施。汽车、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烟草、服装等轻工业也得到继续发展。至1949年,阿根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6%,工业产量上升了25%。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工业化进程缓慢,制造业占商品出口比重过低,政府积累下大量外债等。民众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日益不满,并通过选举政治表达出来。新政府陆续出台贸易保护、高工资和高福利等社会政策,“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进一步陷入困境。

——摘编自董国辉《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确立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阿根廷独立后迟迟没有实现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及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为阿根廷现代化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3-06更新 | 67次组卷 | 4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21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以后,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政府早年所颁布的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性法令已严重束缚经济的自由发展。同时,随着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增强,关税保护制度已成为海外市场的障碍,为经济发展“松绑”已成为形势的需要。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经济发展。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7811785年的年均1369.3万英镑,增长到18661870年的6924万英镑。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巴西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导致的国际贸易萎缩及二战带来的外部条件变化,迫使巴西加速发展原先需进口的本国工业消费品。二战后,巴西政府开始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不仅对汽车、钢铁和家用电器等基础工业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制定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19561961年,巴西政府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包括5个部门30个项目的目标计划,建立了汽车、造船以及重型电机等制造业。同时,钢铁、重化、造纸等工业部门也取得很大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靠国家高投入、高保护和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推进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导致巴西民族工业失去了发展活力,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为此,巴西政府决定采取外向型的发展模式。19681974年巴西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0%,被誉为“巴西奇迹”。

——摘编自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巴西工业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西工业化不同于英国的原因及其启示。
2024-01-25更新 | 407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印度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进入50年代,赫鲁晓夫主张与美国在各个领域展开“和平竞赛”,以制度优势战胜资本主义,亚非拉作为“中间地带”成为重点争夺对象。1955年之后,苏联为印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与技术援助,印度成为苏联在亚洲给予经济援助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等

材料二   苏联这种不同以往的大幅度对外援助活动被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视为“经济攻势”,亦引起美国政府的警觉。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自由贸易而轻对外援助的做法,积极加强对外援助。美国政府对印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使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

——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华东《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攻势与美国的反应(1953-1961年)》

材料三   中国、印度的人均GDP表


按2003年市场汇率计算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1970年1998年1995年1998年
中国11475029203220
印度9743014001700

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周恩来总理说,我们两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我们能否比试一下,看谁干得好。周恩来表示同意。

——摘编自高斌《中印两国经济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1)依据材料一、二、简析苏联、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历史背景,指出此时期印度经济现代化相对于中国的优势。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印“比试”的结果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主义席卷亚洲大陆,形成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各种既有民族主义色彩,又有西方先进文化特征的民族主义思潮纷纷兴起,如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印度的甘地主义、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等,形成了一场出现于亚非拉各国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它们利用本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逐步转化所获得的驱动力,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创建了民族独立国家

——摘编自徐煌《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第三世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民族独立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集合体,处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地区。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占据着相同的结构性位置,这在一方面决定了建立政治秩序和实现经济发展是它们的核心任务,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共同的政治主题。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政治主题经历了从政权建设向民主转型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民主转型,但自由民主体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有效的政治秩序的效果甚为不佳,不仅没能恢复政治秩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性,而且难以调和政治冲突以及持续动荡的政治局势,进一步打击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社会基础。

——摘编自汪仕凯《第三世界的政治主题转换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民族主义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第三世界政治主题转换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