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 美国的发展援助集中在亚洲和中东,即所谓从土耳其到南朝鲜的亚洲大弧形地带上的希腊、伊朗、泰国、菲律宾、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老挝、南越、南韩和中国台湾地区。美国这一援助策略意在(     
A.抑制民族解放运动B.遏制共产主义的威胁
C.配合远东政策调整D.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
2 . 1948—1951年,中立国瑞士对苏联的机械出口由810万增加到1530万瑞士法郎。后迫于外部压力,瑞士将二者的“正常贸易关系”调整为“必要贸易关系”,1952年对苏联机械出口降至120万瑞士法郎。这一压力主要来自(     
A.联合国B.美国C.西欧D.英国
2024-02-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关系演变

材料一

材料二   国际关系史研究有两大主导的视角和方法。一个是安全视角,在此种观照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主要探究地缘政治、结盟、威慑、战争、缔结条约等内容。一个是经济视角,核心的思路是探讨历史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主要探讨西方大国对资源、市场、交通要道的争夺,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外经济援助等内容。

以上两大主导性视角多采用现实主义思路,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资源,都把政府决策者看作是理性计算的行为体,服从于国家安全和物质利益的需要,从而做出合理的外交选择。这两种解释视角都曾风行一时,至今仍然影响巨大。

——据翟韬《文化视角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新趋势》

结合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4 . 下表中的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征是(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8年,法国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再履行北约防务。
◇1970年9月,第三次不结盟运动在赞比亚召开。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
A.两大阵营的对峙B.第三世界的壮大
C.大国关系的调适D.多极力量的成长
2024-01-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61年,苏联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太空飞行,而美国在此后为载人航天计划拨款5亿元,在10多年间催生了液体燃料火箭、无线电制导等一大批技术成果。1985年美国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机、通讯设备和测试设备等方面的投资约占当年投资总额的50%,实力超过苏联,但苏联在核动力反应堆、工业机器人和航天工业方面超过美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美苏之间矛盾得到了缓和B.大国博弈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
C.世界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D.冷战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2023-12-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为美国1952财政年度经济援助计划情况(单位:美元)。据此可知(     

地图

技术合作

一般经济援助

总额

近东和非洲

36961000

3425900

71256000

南亚

9793000

66000000

75793000

东南亚和远东

34326000

264781000

299107000

美洲国家

18000000

1680632

19680632

A.政局动荡影响对拉美的援助规模B.美国以对外援助强化其盟友体系
C.美苏争霸重点转向争夺第三世界D.对外援助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后,德国及柏林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西柏林,“柏林危机”爆发。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9月联邦德国成立,10月,民主德国成立。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苏联也没再要求西方驻军离开柏林。第二次柏林危机以修筑“柏林墙”达到顶点,也以此基本画上了句号。


结合材料,以“柏林危机与国际格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货款
国别
法国荷兰南斯
拉夫
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
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1.0
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2023-06-14更新 | 3982次组卷 | 40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尼克松的国际秩序构想

1971年,尼克松与美国《时代》杂志编辑对话时说)我们必须记住,世界历史上唯一一次拥有较长的和平时期,是在形成均势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相对其潜在竞争者实力无限大的时候,正是战争危险来临的时候。所以我希望美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我认为,如果我们看到强大而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形成合理的平衡,相互制衡,但不相互拆台,那么这将是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更加美好的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1)指出尼克松对国际秩序提出的新设想,并说明其设想与二战后美国的一贯政策有何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当时中国新闻记者的口吻写一则新闻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运用得当,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12-0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在占领初期,特别是1946年之前,美国政府对日本持冷漠与惩罚的态度。1947年后的粮食援助被纳入复兴日本经济的框架之下。同时,1948年美国在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的复兴援助。这种变化源自
A.日本经济逐渐复苏B.美国遏制战略需要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军事占领带来负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