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定都波恩和柏林。1990年,两德签署统一条约,东德作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1991年,德国决定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德国定都柏林旨在
A.消除德国东西部的差异
B.缓解美苏在欧洲的对抗
C.加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
2 . 美国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繁荣的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因获得美国经济援助,生产生活又回复正常,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尼克松主义
D.星球大战计划
3 .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19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能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并于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美国对日政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
D.扶植日本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4 . 1956年~1961年,印度“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是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苏联对印度援助的主要目的是
A.与美争夺中间地带
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5 . 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反映了
A.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C.两极格局走向土崩瓦解
D.“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6 .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下列各项中,属于美苏冷战具体表现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的建立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18-09-01更新 | 185次组卷 | 18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D.民族矛盾尖锐
2019-01-30更新 | 279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B.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美苏“冷战”的开始
D.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2019-08-20更新 | 119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欧盟成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两极格局的形成
10 . 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导致第三次“柏林危机”出现。事件最终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结束。这体现了
A.柏林从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B.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
C.美苏冷战对峙期间的紧张状况D.美国对西欧控制能力开始下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