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1973年4月,基辛格建议美国和西欧拟订新的大西洋宪章,但欧洲盟国对此反应冷漠。1973年9月,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员国东京回合谈判中,欧洲九国声称如果美国不确定能保护世界贸易的货币体系,西欧将不会实现其提出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些现象
A.说明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的企图遭到抵制
B.根源于欧洲联盟建立后经济政治实力的崛起
C.体现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新一轮变动的出现
D.调整了美国与西欧之间既定的国际权益结构
2021-05-10更新 | 876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92年1月2日起,俄罗斯实现卢布在俄境内的可自由兑换,全面放开价格,90%的零售商品价格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放开进出口贸易,让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谋出路。俄罗斯这一做法(     
A.迅速完成了国家的私有化改造B.体现了激进式经济体制转型
C.推动俄国向资本主义平稳过渡D.稳定了日益恶化的金融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82年11月22日,里根说:“美国希望大规模削减世界的武器库。但是,苏联人因为在军事实力方面已经大大超过我们,除非我们展示重建实力与恢复军事力量平衡的决心,否则,他们就不会有与我们谈判的意愿。”这反映出当时(       
A.美国与苏联冷战局势的急剧恶化B.世界多极力量的分化重组与成长
C.美国以实力拖垮对手的冷战思维D.苏联军事力量壮大迫使美国妥协
2024-01-29更新 | 25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承诺向日本开放本国市场并允许日本限制进口和投资。朝鲜战争后,失去特需订单支撑的日本经济一落千丈且国际收支状况急剧恶化,此时美国又不遗余力地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美国这些做法旨在
A.增强控制世界经济的实力B.为日本商品打开国际市场
C.缓解日本面临的国防压力D.扶植日本成为冷战桥头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美苏争霸后期,美国将竞争核心从造核弹转移到发展高新科技方面。美国从开始研制火箭,到设计、发射人造卫星,虽然每一步都稍慢于苏联,但最终在“载人登月”上,美国弯道超车,从此将苏联甩在身后这表明(     
A.美苏争夺的重点转向太空领域
B.冷战客观上促进美苏科技进步
C.美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D.两强相争影响国际格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冷战的发展,整个世界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极为深刻的变化。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1960年,美日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恢复了日本的部分主权。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终于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它们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继续冷战,但多个力量中心仍在发展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对中国的影响。
2022-03-30更新 | 440次组卷 | 8卷引用:宁夏中卫市2022年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1969年关于中苏冲突,基辛格申明,支持中国的领土争议诉求会导致美苏冲突……他拒斥了一些主张对华进行直接帮扶乃至军事协助的冒险建议。但他强调战略上倾向中国是可行且必要的。据此判断,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是
A.完全站在中国一边对抗苏联B.联合苏联共同遏制中国的发展
C.保持“中立”政策从中取利D.军事中立但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912月,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印度,表示将加大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苏联考虑到印度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力,也努力向印度示好,在中印冲突上表现出偏向印度的“中立”,提供给印度军事武器及贷款。在印度决定向中国边界大举入侵之前,除了印度本身对边界问题的考虑及国内舆论的压力,美国的援助及苏联的支持也促进了印度做出了这样的决定。19621020日,中国打响了自卫反击战,向世界证明中国领土的不可侵犯及中国解决问题的原则。战争结束后,印度在实际上走向双重结盟,即联美又联苏,共同反华。美苏纷纷力图在南亚获得战略优势,造成了南亚地区长期的紧张局势。中国则迅速发展了同巴基斯坦的关系,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魏静《中印战争中的苏联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在中印战争时期偏向印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62年中印战争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某学生制作的手抄报设置了五个栏目,每个栏目的小标题分别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成立”“华约成立”。由此推断,手抄报的标题应该是(     
A.美苏共同打败法西斯B.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D.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2年8月,苏联应古巴请求提供援助,并秘密向古巴运输导弹及设施。赫鲁晓夫称“我们确信美国决不会容忍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和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是让他们知道……遭受威胁是什么滋味了”。27日,美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美国军方要求进行报复轰炸,入侵古巴,战争一触即发。关键时刻,赫鲁晓夫多次致信肯尼迪,要求和他一道“解开战争之结,不使世界遭受核战争浩劫”。肯尼迪则回信表示愿意谈判,但苏联必须撤走全部武器,美国则有条件地保证不入侵古巴。同时采取风险较少的海上“隔离封锁”,苏联也没有硬闯“隔离”线,满载武器的苏联船只陆续停驶或改航,最后撤走所有武器。

——摘编自李德福《古巴导弹危机纪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