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人物2:思想家洛克与潘恩

《政府论》的大部分内容其实在1680年前后便已写就,为了切合1689年的形势,洛克在出版时又作了一些补充。该书首先对由来已久的各种君主专制主义学说进行了猛烈抨击。

1776年1月,潘恩写出了一本名为《常识》的小册子,他清楚地说出了人们的心声:君主制是一种糟糕的政体,最好不要采用。大不列颠正在用赋税和贸易限制损害美洲的经济。让一个远在三千英里之外的小岛统治整个大陆,这是愚蠢之举。


(2)结合所学,比较洛克和潘恩对于政体看法的异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人出版著作的主要目的。

人物3:科学家钱学森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3)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人物4: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图中的英文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4)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谈谈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2020-09-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6届高三3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