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工农革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一个绝无资产阶级参加的我们自己的政权机关。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这第三次俄国革命终将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当时,“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但中国顶住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没有在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剧变中倒塌。中国捍卫和挽救了社会主义。

——姜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转折性作用》


(1)材料一的“工农革命”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场“工农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道路的角度,指出中国“没有在剧变中倒塌”的原因,并简述该道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2023-05-1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金华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举办,苏联取得了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二,总分与美国并列第一的优异成绩,给初登奥运舞台的新中国代表团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回国以后,体育总会秘书长荣高棠和教育部长马叙伦先后向政务院提议学习苏联模式来管理和组织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央迅速批复同意。在与苏联协商相关援助的谈判中,毛主席强调坚决不要无偿援助。新中国根据需要主动提出邀请,苏联体育顾问和专家接踵而来。1953年,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专家凯里舍夫受聘担任中央体育学院院长顾问。受聘于中央体育学院的古潘莱特尔和柏琴柯教授,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油印的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教材。1955年底至1956年初,就有12名苏联教练前来中国国家队执教。1958年,中央体育学院考察团出访苏联,苏联列宁格勒体育学院无偿赠送了一块当时在苏联也尚未普遍使用的“S”型助跳板。1955年,新中国选派了陈镜开、黄强辉、赵庆奎等9名青年举重选手去苏联学习,苏联教练员预言将在他们中间出现世界纪录的创造者。7个多月后,陈镜开就打破了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摘编自俞大伟《苏联对新中国体育援助的历史审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苏联对新中国进行体育援助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新中国体育援助的特点。
2023-05-1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高校招生考试·临考押题密卷历史(A卷)
3 . 【战争与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一1919年夏天,在美国是否加入国联的问题上,“强硬派”参议员持孤立主义态度,他们反对国联盟约第十条,认为要求所有的会员国在其中一方受到进攻时要采取共同的防御措施将使美国卷入国外的战争。威尔逊拒绝妥协和修改国联盟约第十条。为了向人民表达他的计划的正确性,威尔逊开始在全国作巡回演讲,他说联盟是世界和平的唯一希望,是防止另一场世界大战的唯一办法,人们给予威尔逊热烈的掌声。经过了多轮投票和争论,参议院最终于1920年3月扼杀了国联盟约。拒绝签订国联盟约表明许多美国人拒绝承认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及美国在全球地位的改变。

--—摘编自纳什等编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等

材料二1947年2月,英国通知美国国务院,英国无力再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进一步的财政和军事援助,希望美国承担此前主要由英国在东地中海承担的抵抗共产主义的义务。杜鲁门总统呼吁全面抵抗“某种意识形态”,坚称对共产主义实行遏制就是对和平与自由的保护,而和平与自由正是所有美国人所依赖的根本。美国在经济上援助西欧后,英、法还要求美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关于建立北大西洋区域组织的决议案,解决美国在和平时期不能与别国缔结军事同盟的问题。经过会谈,1949年4月4日,美、加和西欧共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当中的一国或数国遭武装攻击,"则它们之中的每一国均将行使联合国宪章第51条所承认的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盟东扩的早期历程   

历史阶段时间事件
历史契机199112苏联宣布解体,冷战结束,“欧洲协定”签订。欧盟逐步向中东欧国
家开放工业品市场,实行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通政策
起步阶段19936月——1994
12
提出中东欧国家入盟的条件:确保民主、法治、人权以及尊重;市场经济体制,承受竞争压力;赞同欧共体的政治、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和各种法律
先期准
备阶段
199412月——1997
6
帮助中东欧逐渐加入欧盟的内部市场,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以及
加强合作,规范中东欧国家民主制度
实质性操作阶段19976月——2004
5
正式吸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10个国家

——据高歌《中东欧国家入盟与欧盟东扩:是否为同一进程?》等整理

材料二   尽管1994年欧盟东扩目标提出后的10年间,俄罗斯已多次表达了加入欧盟的愿望,但都没有得到欧盟方面的积极同应、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1999——2004年在任)曾指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存在俄罗斯加入欧题的问题。”因为,如果俄罗斯成为欧盟的成员国,那么它在欧洲议会的代表数将是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总和,在其他权力机构中也一样。也有人指出、北约东扩和欧盟大多数成员国同时也是北约成员国的状况,已经使欧盟与俄罗斯之间重新竖起一道“锻暴”、但普罗迪也表示“俄罗斯是欧洲的基本组成部分”,“欧洲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俄罗斯”,“我们的历史使命是为欧盟与俄罗斯最大限度地接近创造所需要的一切”。

——摘编自马风书《融入欧洲: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欧洲战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91——2004年欧盟东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91——2004年的欧盟对俄罗斯的态度,并简析影响当时俄欧关系的因素。
2023-04-20更新 | 315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墙”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之间不断轮回。


(1)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功能不同的墙,对文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标出下列墙在下图所处的位置空间。(填字母)
A.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命人修建城墙
B.公元前27世纪法老命人营造防沙墙
C.公元前13世纪迈锡尼人所建造的防御墙
D.1961年修建的柏林墙
E.15世纪印加人所筑长城
F.2003年修建的印巴边境的“隔离墙”

在中国近代,“墙”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1912年,《真相画报》对上海拆除旧城墙一事大加赞赏:

上海租界六通四辟,车水马龙,毫无障碍,唯县城闭塞,有同圈禁,不独贻笑外人,对于我国民,亦有种种之妨害。交通既形不便,空气定多秽浊,吾民何辜,受兹苦恼。……真足为新世界新人物之纪念。


(2)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拆除旧城墙的原因。

材料二   1912年,《真相画报》关于是否拆长城的评论:

历代以之限西北戎马之足,匈奴……等族,皆有所畏慑,不能越雷池一步。前清自辽左入主中原……二百余年,北方无烽燧之警,今更五族一家,共为同化,此城遂同虚设……。而与其拆之而劳民,不若存之以为考古之资料。埃及之金字塔、罗马之千里石渠,合之长城,同为地球上最伟大之古物欤。


(3)根据材料二说明,杂志编者从哪些角度陈述了他反对拆除长城的意见。
(4)美国总统曾对柏林墙的修建表示“墙比战争好太多了”,柏林墙的修建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单选)(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D.殖民体系的瓦解
(5)综合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历史上“墙”的修建与拆除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美苏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苏冷战大事件表

第一阶段

1947年

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7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
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1948年

6月,美英法在柏林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最后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1949年

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月和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成立,德国分裂。

1955年

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5月,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1958年

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

1959年

9月,赫鲁晓夫访美。

1961年

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美国特种部队进驻越南。
8月,苏联修建“柏林墙”,美国派遣装甲部队至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

1962年

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最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讯,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

第二阶段

1973年

美国与越南南、北方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1979年

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年

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第三阶段

1987年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88年

5月,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1990年

10月,德国统一。

1991年

7月,美苏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12月,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冷战三个阶段的态势,并说明影响美苏冷战态势的因素。
(3)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世界应该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2023-08-26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欧洲的经济实力增强时,它的工业品将有益于经济萧条的其他许多地区,自由人民克服饥饿和绝望的能力对整个世界将起到道德刺激作用。我们也打算与其他国家一起实现世界经济的复苏。我们将继续与西半球国家合作。一项旨在提供紧急救济必需品和加快重建的特殊援华方案将被提交国会。……而领导地位必然属于我们。

——1948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

材料二   我们亚洲和非洲的国家难道除了亲共或反共之外就没有别的积极可为的作用吗?我们是思想的领袖,我们给世界提供了各种宗教和众多的财富,难道我们竟落得只能跟随这个或那个集团……我无法忍受看着亚洲和非洲的各个伟大国家才摆脱了奴役的桎梏获得自由,却又受到如此的轻蔑和侮辱。

——1955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间美国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的新变化。
2023-04-07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彻底接受了近代的海权观念,开始进入重视海军及海上安全的传统海权观阶段。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因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和科技的发展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向新综合海权观念过渡,即在高度重视传统的海上军事力量及海上安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等非军事因素。冷战时期,随着日本海上力量的变化,日本传统的海洋军事战略已经悄然回归。海军向舰艇排水量的大型化、舰艇功能的综合化、海军建设的科学化发展。随着舰艇排水量的大型化、舰艇功能的综合化以及海军建设的科学化,日本海军任务的多元化、活动海域的远洋化愈显突出。日本的海洋军事战略开始由近岸、近海防御向海上歼敌、远洋积极防御转变。

——摘编自张景全《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必要性。此时中国共产党对海洋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近岸领域,确立了“近岸防御”的海军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海洋成为各国合作竞争的“新空间”,海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揭开了中国海军由“近海防御”战略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战略转型的序幕。2019年《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进一步指出:“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加快推进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这表明中国海军转型体系逐步完善,中国正在逐渐从一个“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

——摘编自周于兰、殷昭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海洋观及海洋战略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海军发展战略转变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海洋战略转变的异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诞生于爱琴海沿岸地区及周边岛屿上的希腊文明不仅在时代和地理环境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而且对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首要的、深厚的影响。其创造者为希腊人,它不断从爱琴海发源地向整个地中海地区发展、演化、传播,产生了新的习俗,摒弃了旧有的制度。我们对希腊文明的了解有很多,它除留下了宏伟的考古碑铭遗迹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书写材料供我们研究,这在任何更早的文明中都是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希腊文献资料都是通过别人建立的渠道间接传承下来的。

——摘编自【英】J.M罗伯茨《欧洲一万年:基督教世界》

材料二   在现代历史上,希腊深受政治停滞落后的拖累。19世纪中期的欧洲革命通常是资产阶级为实现政治自由而发起的,而希腊的独立运动则掺杂着大量宗教元素。冷战时期,除了处于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希腊是欧洲经济状况最糟糕的国家,政治上险些脱离西方阵营,历经辗转才加入北约。2010年以来,希腊金融危机暴露了其政治经济的欠发达性,甚至动摇了欧盟的货币体系。由于挑起了南北欧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希腊成为继南斯拉夫分裂战争以来对欧洲统一的最大挑战。

——摘编自【美】罗伯特D.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文明辉煌的原因,并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现代希腊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条件。
2023-04-03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

材料一   1948年4月,缅甸外交部通过美国驻缅甸大使赫德尔请求军事援助。赫德尔却回复,缅甸外交部应该“首先向英国军事使团索取这些援助,而不是向美国求援”。1948年9月,缅甸政府又一次正式联络美国驻仰光大使馆,请求美国提供军事及物资援助。但美国仍然说“不”,声称“鉴于美国陆军的沉重负担及之前对其他地区的承诺,我们无法提供所需军事装备”。1948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评估缅甸政府的状态认为,“几乎可以确信,它将很快就被推翻”,缅甸“持续存在走向最严重后果的可能性”。

—据《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9)等整理

材料二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积极寻求外援,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英美两国的亚洲政策呈现收缩与进取两种不同趋向,即英国立足于“帝国第一,冷战第二”,而英国则追求“冷战第一,盟友第二”。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

缅甸在英美之间左右逢源,先利用美国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恐慌心理争取美国援助,再利用英国对美国援助的忌惮心理重获英国援助。同时,殖民主义的深刻伤痛,令缅甸无法信任西方国家,促使缅甸又转而向社会主义阵营寻求援助。

—摘编自姜帆《合作与竞争:冷战初期英国对美国援助缅甸动向的回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48年到1949年初美国政府拒绝援助缅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态度,并简析其影响。
2023-07-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