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追求“法国的伟大”是戴高乐当选总统后的执政目标。为改变法国是美国“小伙计”的屈辱地位,1959 年起戴高乐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外交政策,如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御体系;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拒绝美国的核保护伞;主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力主法德和解,推动建立欧共体。同时,法国以“缓和、谅解与合作”的姿态,发展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并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戴高乐的这些政策,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中一直延续和发展,对法国、西欧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提出“法国的伟大”的背景及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追求“法国的伟大”目标的历史影响。
2023-05-2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年,德国政府正式开始向外推行“世界政策”,强调德国要“把世界市场视作她的猎区”,“使世界市场服务于德国的国内工业”。德国议会于1898年通过了第一个扩建海军法案,1900年又通过第二个海军扩建法案,规定到1915年德国海军力量要达到英国的水平。此外,德国计划建立一个西起德属西非和南非,东至德属东非的斜断非洲殖民大帝国,并与英国发生冲突;在北非,德国与法国展开争夺摩洛哥的斗争,并引发两次危机。

——摘编自李伯重、韦森、刘怡等著《枪炮、经济与霸权》

材料二   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联邦德国丧失了直接以政治和军事手段提高其国际地位的可能性。1949年,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就职后,把经济外交作为基点和突破口,最终推动政治利益的获得,即主权的恢复。1949—1955年,联邦德国扩大同西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参加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支付同盟及欧洲煤钢联营等组织。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联邦德国为成员国之一。

——摘编自彭雅《联邦德国的主权外交及其策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推行“世界政策”的表现及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联邦德国为之努力而取得的成效。
2023-06-27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美苏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苏冷战大事件表

第一阶段

1947年

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7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
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1948年

6月,美英法在柏林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最后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1949年

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月和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成立,德国分裂。

1955年

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5月,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1958年

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

1959年

9月,赫鲁晓夫访美。

1961年

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美国特种部队进驻越南。
8月,苏联修建“柏林墙”,美国派遣装甲部队至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

1962年

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最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讯,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

第二阶段

1973年

美国与越南南、北方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1979年

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年

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第三阶段

1987年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88年

5月,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1990年

10月,德国统一。

1991年

7月,美苏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12月,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冷战三个阶段的态势,并说明影响美苏冷战态势的因素。
(3)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世界应该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2023-08-26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在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与冲突中,逐渐产生了“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边疆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涉中,使用了“专辖之内洋”“公共海洋”“万国律例”等近代国际法术语。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在沿海地区、海岸带、海岛上建立军事设施并派兵驻守。民国初年,政府每交涉边务时,中方必然“查察地势,会勘情形”。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边疆教育计划大纲,明确表述“国境之边界或边缘地带,谓之地理的边疆”。由此,在国人边疆观念之中,对边疆外围的认识不再是漫无边际的空间想象,而是形成了一道稳定而明晰的边界线。

——据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美国人视开疆拓土为上帝赋予的使命,不断向西扩张,把陆地边疆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受马汉海权扩张理论和特纳的“移动边疆”理论影响,19世纪末美国依次获取了夏威夷、菲律宾、波多黎各等海外殖民地。二战后,“战略边疆”被美国纳入边疆观念的体系中,并逐步向全世界乃至外太空扩张。1960年,肯尼迪政府提出“新边疆”政策,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以此阻止其向苏联靠拢。1981年,里根政府首次提出“高边疆”战略,后将其列入国家开发太空的军事、科学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利益边疆”概念,明确强调“商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国家利益伸展到哪里,军队就应该跟到哪里,不管是在陆地、海洋还是空中”。

——李朝辉《中美两国边疆观形成与演进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观念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美国边疆观念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冷战初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NSC)颁布的对苏冷战宣传的部分文件的主要内容。   

时间名称主要内容
1950.9《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NSC68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确定了“苏联威胁”的实质,并特别说明了“宣传”作为冷战的工具和手段的重要性,强调了“宣传”能够争夺思想或者取得意识形态领域的胜利,以达到加速苏联制度瓦解的目的。
1953.10《国家安全基本政策》(NSC162/2美国对苏联的评估是“苏联仍然是美国及自由世界的最大威胁”,采取的对苏政策是:“采取秘密的、公开的措施来贬损作为苏联力量的有效工具的威望和意识形态、削弱共产党和其他亲共势力的实力。”
1954.7《美国国家安全计划的地位》(NSC5430针对苏联在东欧的卫星国,宣传继续鼓励“大众与苏联集团进行对抗:从苏联控制中最终获得解放的信念”。对苏联本身“详细表明美国的政策及其和平目标;传达美国人民对每个苏联人民的同情”。
1955.1《利用苏联和东欧卫星国的弱点》(NSC5505/1明确地提出要对苏联实行非武力的、和平的渗透,以期望达到争取苏联及其卫星国的民众和改变其社会性质的目的。

——摘编自范帆《美国对苏联的宣传政策演变》


从上述材料中概括一个历史现象,加以阐述,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5-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和平运动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就拉开了序幕。军事集团的对峙、核战争的威胁,使人们生活在“恐怖的和平”之中。反战、反核作为世界和平运动的主要诉求,贯穿整个冷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连续召开了四届世界人民和平大会。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和平运动的先驱者先后在斯德哥尔摩、柏林和维也纳发动了三次保卫世界和平的签名运动,签名人数都超过了5亿人次。之后,世界和平运动几乎从未间断过。由于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平运动也有东、西之分。西方和平组织视东方和平组织为宣传政府外交政策的工具,东方和平组织对西方和平组织也抱敌视态度。尽管如此,冷战时代的世界和平运动相互联系,出现了多次跨越国界的行动,支持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沈善荣《论冷战时代世界和平运动的特点》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和平运动的开展面临着新情况、新困难。尽管争取核裁军仍是和平运动的首要主题,但不少和平组织开始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为和平运动的主要目标。东西方和平运动组织由于不再有根本性的分歧,双方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和平运动的斗争手段也有所调整,除了继续与其他社会运动结合外,更重实效,不再停留在一般性和平示威和抗议活动上,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向有关政府和国家社会提出具体建议。多年来,和平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推动裁军进程上贡献很大。

——摘编自汪铮《和平运动:历史与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世界和平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冷战时期相比,冷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战争、冷战等破坏世界和平,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引起战争动能的势能是一战前欧洲均势遭到破坏而引起的国际关系的全面紧张。均势的改变是国家间实力消长的结果。在欧洲六个大国(英、法、俄、德、奥、意)中,英德之间的矛盾至为关键。……各种最新式的现代化武器被陆续投入战场,战争之惨烈规模空前,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之大更是前所未有。交战各国为赢得胜利,纷纷通过国家力量动员一切经济、金融以及文化等资源,进行总体战。

----- 摘编自岳健勇《一战启示录: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冲突及其后果》

材料二   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47年冷战爆发,从我们的描述和史实的发展来看,主动的是美国,被动的是苏联。事实上,不论军事上还是经济上,苏联是较弱的,它不愿意跟美国发生对抗,也没这个必要、没这个能力去和美国对抗。而冷战的发生,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美苏双方战略互疑,频繁的误判和误解。黄苏都朝坏的方向,朝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方向去解读对方的行为,结果就是看不清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表面现象,辨不清对方的目的。

----- 摘编自沈志华《历史的转折--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

材料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整理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的主要战线,指出一战的性质。
(2)阅读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后文)
2023-06-07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知临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美苏两强并立于世界的新格局。战后西欧诸国军事上极度虚弱,经济上十分困难,政治上面临国内革命的形势,对苏联的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感到恐惧。美国利用在战争中膨胀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推动北约的建立。在美国看来,只有同西欧国家结成联盟才能有效遏制苏联,才能把西欧国家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联盟体系,乘机在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国家,在军事上提出建立军事联合组织的建议,把西欧纳入美国战略轨道。1949年4月 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包括美、英、加、法、比、卢、荷、丹、挪、冰、葡、土 12国参加,此后,北约不断吸纳新的国家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从成员国的选择,军事机构的组成以及战略的演变,北约自始至终都控制在美国的手中,成为美国以欧洲为中心,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的利器。

——摘编自陈军平《试论美国在北约建立初期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影响。
2023-04-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外交的手段和体现国家利益的工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便开始了对非洲的援助,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了政治意味极浓的“第四点计划”,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上发展之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逐步加大对非洲的援助,且以非洲急需的经济援助为主。美国对非洲的援助通常不是无偿援助,而是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要求非洲各受援国进行美国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诱使非洲各受援国成为亲美势力。

——摘编自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国际威望明显提高,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事业。尤其在19561966年这十年间,中国与非洲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尤为显著,先后同13个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表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我国向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提供经援,派出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坦赞铁路和索马里边境公路。

——摘编自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至1960年代中美两国援助非洲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援助非洲的不同特点,并简述中国援助非洲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工农革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一个绝无资产阶级参加的我们自己的政权机关。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这第三次俄国革命终将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当时,“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但中国顶住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没有在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剧变中倒塌。中国捍卫和挽救了社会主义。

——姜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转折性作用》


(1)材料一的“工农革命”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场“工农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道路的角度,指出中国“没有在剧变中倒塌”的原因,并简述该道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2023-05-1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金华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