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共产党的力量对缅甸政权构成极大威胁。为了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美国选择向缅甸提供援助,帮助缅甸政府稳定国内政治形势。东南亚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英国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特殊,所以美国在对缅援助问题上采取与英国协调的政策。受战后新兴民族国家“中立主义”的影响,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限制了美国对缅援助活动的开展。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内农产品过剩之时,将目光投向了缅甸的传统大米市场,加剧了缅甸经济危机。新中国积极调整外交战略帮助缅甸缓解危机,缅甸也邀请中国参加亚非会议,中缅政治互信的加深和经贸联系的加强,两国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胞波”情谊。缅甸政府总是甚至想扮演中美之间的和事佬,促进中美关系缓和。

——摘编自李雪华《美国对缅援助研究(1950~196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美国对缅甸援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对缅甸的援助。
2024-03-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太空卫星火箭发射大事年表

苏联

美国

1957年10月,发射第一颗人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1960年6月,通过了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计划,包括载人登月、火星和金星任务。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1965年3月18日,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上升2号任务中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6年2月月球9号在月表首次完成软着陆。

1975年7月15日,联盟-19飞船发射,与阿波罗飞船组成阿波罗-联盟测试体。

1982年3月1日,金星13号着陆器成功着陆,并存活了127分钟。

1986年2月20日,和平号空间站主体发射升空。

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

1958年1月,第一颗卫星探索者1号发射成功。

1960年5月,阿波罗计划被提交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1962年8月27日,金星飞掠器飞掠金星,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成功的深空探测器。       

1965年6月3日至7日,爱德华·怀特在双子星座4号任务中完成美国首次太空行走。1966年5月30日-6月2日,勘测者1号发射升空并完成月球表面软着陆。       

1969年7月16日至24日,阿波罗11号的两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着陆行走。

1973年5月14日,最后一枚土星5号火箭搭载天空实验室升空。       

1975年7月15日       ,联盟-19飞船发射,与阿波罗飞船组成阿波罗-联盟测试体。

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摘编自《美苏太空竞赛历年卫星火箭发射以及历史事件介绍》

材料二     1958年,中国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种种困难的中国航天事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1985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多个能发射各类航天器的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的新领域。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在为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的同时,还努力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广和转移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甘肃省科协信息中心《我国航天发展历史回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发展太空技术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与美苏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太空技术发展给你的启示。
2023-06-14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对苏“冷战”的重要支柱,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北约的未来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冷战”结束初期,西方国家许多人(包括美国人)都认为北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甚至有人作出“北约即将死亡”的论断。然而,原北约成员国尤其是美国并不甘心北约退出历史舞台。就欧洲安全问题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北约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大支柱……不仅如此,欧洲仍是美国核心利益所在,美国仍需要通过北约来实现其对欧洲局势的控制。此外,将中、东欧纳入西方阵营,不仅会为美国及西欧赢得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和战略纵深,还会对俄罗斯构成有力的制约,有利于美国单极世界秩序目标的实现。因此,美国及其他北约成员国作出了保留北约、改造北约、扩大北约的决定。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正式成立,是欧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安全与经济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成员国奉行平等互利、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旨在促进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促进经贸合作。20176月,上合组织完成首次扩员,吸纳印度与巴基斯坦为正式成员国。新成员国的加入,地理活动空间的扩展,议程的扩大,不仅会深刻影响上合组织的内部运行和发展前景,改变各成员国在上合组织和地区内的利益格局,还将重塑整个中亚与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摘编自李亮《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研究:过程、影响及其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保留并扩大北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约东扩和上合组织扩员的不同。
2023-10-22更新 | 151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美国首先在欧洲实施“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政策。19544月,艾森豪威尔在回答记者有关东南亚的问题时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你立起了一排多米诺骨牌,只要是碰倒了第一块,那么最后一块也会很快倒下。一旦印度支那丧失,跟着就是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丧失,这不仅是物资和资源的丧失,而且是成千成百万人口的丧失。再跟着就是日本、菲律宾近海岛屿防务圈受到威胁,再进一步就是向南威胁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方面,日本将不再是西方的重要市场,可能转而以中国为其商品的主要出路。”这一理论提出后,被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奉为信条,是他们对越南战争干涉升级的一大理由。70年代,美军撤出越南,印支三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但这并没有导致东南亚的丧失,“自由世界”也并没有受到影响。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森豪威尔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2023-06-06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任何其他国家一样,美国自诞生之日国家安全的问题就相伴而生。从建国到19世纪末,美国政府专注于国内的发展和在美洲的扩张,国家安全主要是本土和西半球的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国际行为模式,使其国家安全有了新的含义。对外,不可避免地深深卷入世界事务。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内外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以至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安全问题与外交问题为一回事。1989年后,美国开始调整其安全战略,其重点转向建立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世界。

——摘编自孟庆龙《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和战略的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作了“现在的世界,是处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由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观点,认为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主要是增强军事实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在传统国家安全观时期,中国建立了一套以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主体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非法谍报活动和“和平演变”活动等外部非军事安全问题,成为主要外部安全问题。1993年,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全法》从法律上对国家安全机关的反间工作做出规定。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官方越来越多地提及生态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等更广泛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在转型国家安全观时期,中国开始组建专门机构,履行国家安全领域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职者。

——摘编自钟开斌《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战略选择》

材料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中央领导集体面临错综复余的新的安全局势创造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

——摘编自张志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阶段性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1951年6月,日本国会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涵盖高中职业教育、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社会职业教育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增加职业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1978年的《职业训练法》修正案确认企业主为其雇员提供职业训练方面承担主要责任。20世纪80年代,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采用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面向国际办学。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日本职业教育适应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李文英《“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美国向印巴两国领导人呼吁停火,尽量防止印巴之间的冲突扩大到孟加拉和东巴地区。美国表示支持联合国的停火建议,呼吁巴方予以支持与合作,希望印巴两国寻求解决争端的途径。美国还进一步向巴基斯坦表明美国的立场:美国不赞成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提醒巴基斯坦注意,美国的军事援助是用来遏制共产主义的,而非用于同邻国的战争。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巴基斯坦发展同中国关系的惩罚。美国的政策实际上使其丧失了对印巴两国施加影响的渠道,这不仅使得苏联在调停印巴关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也导致苏联在1965年印巴战争后大力援助印度并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巴基斯坦发展和密切同苏联及中国的关系,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迅速减退。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表明,以对外援助作为实现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和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

——摘编自戴超武《1965年印巴战争与美国的反应和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的影响。
2023-08-3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已无法独立承担国内住房的建设需要。1937年,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新成立的“美国公共住房署”负责将联邦政府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拨付给地方政府,使他们能够开展清理贫民窟和建造低租金住房的工作。到二战结束时,美国住房署为16.8万套低租金公有住房提供了资助。《美国住房法》的实施标志着联邦政府对住房领域的干预由间接调控向直接管理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政府认为纯粹的公共住房开发并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的整体改造,提出“城市更新”的理念,把贫民窟清理、衰败区和潜在衰败区都纳入城市改造的范围。50年代下半期,被称为“蔓延的社会主义”的公共住房步入低谷。1974年的住房法实行向租房者发放人头补贴的政策,正式叫停了公共住房计划。

——据李莉《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各地政府努力克服土地供应和公租房建设资金不足等难题,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并把公民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利息收益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还免征房地产企业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截止20119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开工总量达986万套。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住房租赁条例》《城镇住房保障条例》立法进程。

——据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另指出美国在二战前后实行不同公共住房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公租房政策上的创新之处,说明中国大力建设公租房的意义。
2023-05-0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星期五,从白天到晚上,我们商议了一整天,接着,星期六一大早,我们又聚在国务院。……海军将一百八十艘军舰调向加勒比海。战略空军司令部分散到全国各地的民用机场,以减少受到攻击时的损失。B-52型轰炸机部队受命载原子弹升空,……一架着陆,另一架立刻升空替补。

——摘编自[美国]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

材料二有人会说,约翰·肯尼迪应该对这次几乎导致战争的紧张局势负责。……我的回答是:你必须记住我们生活的年代。……我相信他是对形势有正确了解的人,而且从心底不希望战争。他认识到武力来解决这种纠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很现实,看出现在社会主义世界的力量已经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不相上下了。

当他公开向我们保证美国不会组织它自己或组织它的盟国对古巴入侵时,我们相信了他。我们接受了他所做出的让步,我们自己也作了让步,把我们的核武器从古巴撤回去。

——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们生活的年代”的世界局势特征,并简析两部回忆录对研究古巴导弹危机的价值。
2024-01-23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明白他们必须支持西欧,避免西欧国家被夺取政权。于是,美国决定借给西欧一笔钱,提供经济上的协助,用以支持欧洲重建……然后,在西方国家之间建立一个军事联盟……而苏联人在1955年也创建了一个军事联盟……这两大阵营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德国的情况非常严峻。这个国家被分成两部分……

——伊恩·克夫顿、杰里米·布莱克:《简明大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开始,一系列的发展日渐削弱了欧洲在全球的霸权。这种改变的催化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大萧条进一步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在经济上疲惫不堪,独立运动中的很多知识和政治领袖(甘地、尼赫鲁、恩克鲁玛和胡志明)都在欧洲和美国接受过教育,接受过自由、自决和民族主权的观念。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里的人民为赢得独立以及为赢得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诞生了90多个新的国家。

——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支援了亚非拉民族的解放斗争,同时也有力地牵制了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二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从而为民族民主运动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在冷战中军事方面的对抗,指出“这个国家被分成两部分”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世界兴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为此做出的努力。
2023-05-01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