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大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材料一   19世纪末,法国共和党领袖茹尔·费里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他在首次执政期间(19449月至19461月),奉行老殖民主义政策。1946817日,戴高乐在向报界讲话时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

——摘编自陈永祥《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上台后,着手调整对外政策。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19649月至10月,戴高乐出访拉美十国。此次行程二万多公里,发表演说五十多篇,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并号召拉美国家“向法国看,向欧洲看”。他还呼吁美国“在适当的和确定的限期内从印度支那撤走,让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罗会钧《戴高乐与法国殖民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戴高乐1958年重新执政后法国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并予以评述。
2024-06-15更新 | 2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本主义是超越其国界发展的。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同时也在生产过剩危机的驱策下,英国资产阶级把眼光转向未来的新市场,转向拉丁美洲新独立的国家,转向日趋衰落的土耳其帝国、亚洲殖民地印度、统一封闭的中国,并采取了战争、签订不平等商约、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四种不同的方式。

——摘编自郭曦晓《鸦片战争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使英国的威胁成为历史的陈迹。苏联成为惟一可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并展开了对美国石油霸权的核心区域中东的渗透。面对苏联社会主义“新的威胁”和中东民族主义的高潮,此前为各自的石油资本在中东频频斗争的美英两国,迅速联合起来。中东石油支配权之争,是赤裸裸的霸权角逐,是美国进行冷战并最终搞垮苏联的战略工具。阿拉伯人民“石油武器”的使用,石油输出国组织1973年提高油价的决定,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石油霸权,冲击了旧国际经济秩序,从而引爆了战后西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

——摘编自舒先林《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材料三   中国在外交领域“已经成为多极世界的伟大构建者”,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是评价。“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认为,“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情怀打量这个世界,正是中国的大国外交提供的新‘世界观’。”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人民日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共同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资本主义能够“超越国界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世界格局发展的基本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构建“多极世界”的理念与实践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3月初,美国在太平洋比基尼珊瑚岛上进行氢弹试验,正在附近进行作业的日本渔船“福龙丸”号上的二十多名船员受到核辐射全部住院治疗。这一事件激起日本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要求美国停止在太平洋上进行核试验,并彻底消除核武器。随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声明,要求各国暂停核试验,得到了法国、加拿大等国的支持。1957年,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加拿大的帕格瓦什召开会议,讨论防止核武器和实现核裁军的问题。195811日,亚非人民团结大会通过决议,强调继续进行核试验是对人类的一种严重威胁,要求美、苏等国立即无条件禁止核试验,将其作为引向完全禁止制造、贮存和使用这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第一步。19555月,苏联政府提出一项以暂缓核试验为基础的广泛裁军计划,削减防务开支。禁止核试验随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谈判的重要议题。尽管苏联奉行了较为灵活的政策,希望谈判能就全面禁止核试验问题取得一致,并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但美国对谈判进程设置种种障碍,致使谈判步履维艰,最终未能达成协议。

——摘编自赵学功《日内瓦核禁试谈判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立场和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禁止核试验谈判启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苏禁止核试验谈判活动的看法。
2024-02-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3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氢弹试验成功、核武器小型化、导弹等装载工具的发展及其在这些技术领域的领先,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在“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指导下,于1954年开始向海外军事基地存储核武器并逐步部署给驻地美军和盟国军队。但是1957年之前,美国对外输送核武器装备和元件进行“核存储”基本处于零散状态。随着形势的发展,大规模向海外部署核武器的时机日臻成熟。

—摘编自陈波《“大规模报复”战略与美国海外核部署》

材料二

时间

概况

1955 年

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1956 年

编制首部原子能计划12 年大纲并明确提出:在有条件下应用原子能发电,组成综合动力系统

1964 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

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0 年

首座核电站自主设计工作室正式启动

1970 年

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摘编自梁燕《核筑强国梦—中国核产业发展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海外部署核武器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核事业发展的特点
2024-05-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高考历史【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测试卷(江苏专版)02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期间,德国展现出的先进科技让整个欧洲和美国瞠目结舌。因此,二战后期,随着对德国作战的结束,由陆军总参谋部出面,美国秘密制定并实施了一项接收德国高端科学家的“云遮雾绕计划”。考虑到德国科学家的特殊身份,该计划要求被带入美国境内的德国科学家不得携带家属,不得是战犯,人数也被限制在350人。该计划实施的并不顺利。因为不能与家属同行实在不近人情,且美国当时能够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并不理想,因此许多德国科学家拒绝了美国人的“邀请”,甚至转投苏联。二战后,美国政府又公开实行了“曲别针计划”以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曲别针计划打破了之前的种种限制,甚至来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可以获得美国公民的身份。计划由此大获成功。这一计划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巩固了战后美国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但这一做法也让许多犯下战争罪行的德国科学家逃脱了应有的审判和惩罚,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摘编自灯塔《揭秘“曲别针计划”》

(1)根据材料,概括云遮雾绕计划与曲别针计划的异同。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曲别针计划。
2024-06-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14次高考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大国博弈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就核问题愈加频繁地接触,开始着手建立关于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国际秩序。1963年出台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围绕核利益的博弈,首次达成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军备控制协议。《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不限制美、苏、英三国继续核试验,也不禁止地下核试验。条约把停止核试验同全面禁止核武器完全分开,并且使三个核大国继续制造、储存和使用核武器合法化。同时,美、苏两国不仅可以随意对本条约提出符合本国要求的修正案,而且能随时退出此条约。很明显,条约并不妨碍美苏进行核扩散、扩充核军备、实行核威胁,也无法约束美苏核讹诈行为。

——摘编自王仲春、夏立平《美国核力量与核战略》

材料二   中国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但是,面临美苏核垄断和核威胁,发展核武器是实现自身独立自主的重要举措。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研究了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1957年7月28日,在周恩来的建议下成立了原子能事业部。1958年,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在十年内发展核武器,将制造原子弹、氢弹和洲际导弹。1961年7月,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原子能基础产业的若干决定》,宣布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支持核力量,积极从人力、物力以及工作安排上优先支援核工业建设。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的沙漠中腾空升起,“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实质,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核武器研发的特点,并分析“东方巨响”的历史意义。
2024-06-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以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法国的封建专制 主义则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太阳王执政时期,对内大权独揽,对外扩张以争夺欧洲霸权。对外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空有经济实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于是,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法国发展开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并提出了众多设想。而且大多数思想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借鉴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推行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它简单机械地以为,欧洲力量的天平向战胜国法国倾斜,那么威胁就主要 来自法国。这说明,英国在一战后确定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关系时,仅仅考察了实力关系,而没有认真考虑 纳粹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一战后英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一直停留在维持一种“虚幻”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无视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扶德抑法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它后面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法国政府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大力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在60年代初期,法国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继续采取鼓励外资的方针,尤其是美国资本。但是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对于外资,尤其是美国资本开始转变态度,采取限制措施。这一政策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维护法国独立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在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上,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限制美国资本的投资部门与 额度,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在法国任何部门与地区,获得统治控股地位。法国还在欧共体内,呼吁其他国家共同限制美国的资本。另一手是积极鼓励发展法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法国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法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扩大了法国产品的市场。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6-18世纪“东方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从“扶德抑法”政策的影响角度,简析该政策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法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之后,结束了日本借一战之机短期独霸中国的状况,又回到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欧美列强可以不管中国的利益,但显然不能容忍日本向他们挑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绘了世界政治版图,列强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个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这一期间的中法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面对这样的形势,法国在口头上承认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是正当的,在行动上也迫于压力做一些小小的让步,但在更多的方面,对于中国要求收回的在华利益,想尽办法拖延,如广州湾租借地。同时,又千方百计利用不平等条约,费尽心计寻求扩大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不顾自己大国形象,不惜采取威胁、恫吓等无赖手段。而在更多的时候,法国的让步和攫取新的利益是交错在一起进行的。

——摘编自张雪永《大革命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

材料二   早在1949年初,法国准备承认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希望通过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阻止中国支持越南抗法民族解放斗争。而中共将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国际主义义务,在援助越南革命的问题上态度坚定,中法建交的构想也就无疾而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法国追随美国谴责中国“侵略”朝鲜。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与中国改善关系,是戴高乐奉行独立外交的一个重要表现,与中国合作使戴高乐在和两个超级大国打交道时,手中多了一些筹码。1964年,中国和法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西方媒体将之称为“外交爆”。周恩来指出:“中法建交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件大事,是在西方打断一个链条,其影响会越来越深远。”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时指出:“2024年,我们将迎来两国建交60周年。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坚守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谊,推动中法关系迈上新台阶。”中法建交为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的国家间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60年来中法关系的探索与实践塑造了“中法精神”

——摘编自卢沙野《忆六十载辉煌启新时代征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后法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1949~1964年法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影响,并简要谈谈你对“中法精神”内涵的理解。
2024-04-30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九)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51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623日,苏联宣布对西柏林对外水陆交通进行全面封锁,美英旋即对苏占区采取反封锁措施,建立起了通过联合空运应对苏联封锁的机制。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不久,从76日开始,美国、加拿大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就美欧集体安全防御体系展开正式谈判。但美国坚持该体系的运作必须“绝对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需要为中心”,这与西欧国家要求美国承担北大西洋安全责任之间相去甚远。由此,在对苏外交策略上,美国态度强硬,而英国政府则建议加强与苏联外交部的交涉,认为过分强硬的举动会冒单独与苏联进行战争的风险。由于苏联被认定为西方的威胁,美国将英国视为增强自身冷战优势地位的重要力量,最终,722日,美国确立了“以外交调处为主、空运对抗为辅”的对策。在危机爆发之初,美英就建立起了多重双边协调机制,当美英在对苏外交策略上出现分歧时,两国的协商机制发挥了消除分歧、巩固合作的作用,使美国最终说服英国按照自己的外交路线,完成了与苏联通过谈判解决危机的工作。

——摘编自杨捷《合作、分歧与协调:从第一次柏林危机看战后初期美英关系》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美英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柏林危机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