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卷入了经济全球化大潮,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非合作的“零和关系”,而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竞争关系,结果是“多赢”而不再是“零和”。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提升了第三世界国际地位B.缩小了穷国与富国经济差距
C.改变了世界贸易发展方式D.缓和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2 . 1947年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设立虚构钟面“世界末日钟”,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12时整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进行了多次调整。“世界末日钟”的设立(       
A.真实再现了世界局势的变化B.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形成
C.强化了人们对核危机的警醒D.预示着人类命运的走向
3 . 2024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主题为“打破僵局:重塑两极分化世界中的合作”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023—2024年全球不均衡的发展正在让最贫困的群体进一步掉队,这种现象必须通过集体行动加以解决,“去全球化”既不可行也不现实。该报告旨在(     
A.强调重塑国家之间的合作B.主张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
C.加强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24-06-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石油危机

时间

概况

第一次

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每桶10.651美元

第二次

1978~1980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4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每桶35美元

第三次

1990~1991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当时油价一路飞涨,仅3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急升至每桶42美元的高点

材料二: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和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促进替代能源的发展。19759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75年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在提高汽车燃油效率方面,美国制定了《公司平均燃料经济标准》,对汽车燃油效率进行了强制性规定。19775月和6月,美国国会两院一致通过了《1977年能源部组织法案》,并由此在当年101日成立了美国能源部。其职责主要是通过可靠的、可负担的和环境友好的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和输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并且开发创新性的能源科学和技术等。1978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发电厂和工业燃料使用法案》,目的是限制以石油(包括油品)和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厂的建设,鼓励发电厂使用煤炭和替代燃料。19811月的《解除石油价格和分配管制法案》结束了政府对油价的控制,使美国国内油价首次与世界市场价格接轨。

——摘编自杜征征杜巍巍《历次石油危机回顾及对中国的警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石油危机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应对石油危机的主要措施,并谈谈这对于中国应对当今石油价格上涨的启示。
2024-06-0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A卷)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亚”一般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内陆国家构成的地理空间,大致位于中国新疆与东欧、西亚之间。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以来,中亚地区面临重重挑战。这不仅表现在其于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也表现在各政治体组织松散,民众多依附于部落或土地,因此,随着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初沙俄军队以及上百万俄罗斯移民的到来,中亚地区同样迎来“千年未有之变局”:游牧生活转为定居或半定居,以血缘为基础的传统权威逐渐瓦解,依附于沙俄的群体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摘编自丁笃本《中亚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亚五国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五国主体民族均存在跨境居住的情形,需要解决大量俄裔人口及俄语的政治地位,而乌、吉、塔三国则长期受扰于恐怖主义问题,美国又借反恐旗号输出意识形态并策划“郁金香革命”等“颜色革命”,且费尔干纳盆地领土划分、里海油气资源分配、跨境水资源分配等在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不是问题”而成为“问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能源和矿产出口等问题层层纽结,中亚五国步步维艰。幸运的是,中国为中亚走出泥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摘编自许涛《当前中亚地区安全面临的新挑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亚地区面临重重挑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亚地区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并指出中国为中亚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
6 . 下图是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图。该结构图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B.发达国家削减了贸易壁垒
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D.发展中国家机遇挑战并存
2024-05-3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金砖国家自正式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变革,不断推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创立了金融新组织、新机构。金砖五国在货币方面的合作备受期待。这主要表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成果显著B.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治理完善
C.国际金融新秩序已经建立D.金融危机已能够得到有效避免
2024-05-2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是1973年至2021年全球累计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趋势图。据此可知,当今世界(     

A.区域集团化成为主流发展趋势B.各国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经贸发展D.世贸组织的影响力削弱
9 . 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外交话语的构建及成果

时期构建方式外交话语部分外交成果
1949—1978年自主独立构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反殖、反霸、反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1979—2008年借用西方话语构建和平与发展;“全方位”;“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美建交;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WTO
2008年至今创造性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亲、诚、惠、容”;“新型国际关系”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承办了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先后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摘编自李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构建维度与现实挑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当代外交史,围绕“中国国际话语权”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是刊载于《中国日报》的漫画《对比》,并有配文为“一边给武器一边发食物,美国表演荒谬”。该漫画表明(     

A.霸权主义加剧人道主义危机B.地缘政治利益影响外交行为
C.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严重失衡D.美国是巴以冲突的幕后黑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