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2 . 如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它表明(     

   

A.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一直呈正比关系B.曲线变化反映美国霸权的确立与动摇
C.二战后单边主义制裁取代了多边制裁D.多极化趋势加强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7-10更新 | 2275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关贸总协定在1948年生效时,23个缔约成员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到了52个;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首届部长级会议前夕,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占了成员总数的3/4,这种变化是因为(     
A.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趋势
C.两极格局和冷战时代终结D.科技革命的影响与日俱增
2023-05-31更新 | 522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联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B.欧洲加快了政治一体化进程
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D.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6 . 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既有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也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传统协调机制的崩溃B.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
C.新型大国关系的确立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22-07-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二)历史试题
7 . 下图是学者绘制的“当代世界格局的转型”模式图。据图可知,该学者认为
A.利益矛盾是促使三支力量分化站位的根本原因
B.当代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趋势并存
C.不同力量的外交策略与实践影响格局性状变化
D.中间游移力量成为两边力量角逐和抗衡的关键
2020-08-04更新 | 10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冷战时,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当今世界: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B.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2018-03-05更新 | 248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6月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苏东剧变后,美国提出,要使北约、欧共体和欧安会成为建设欧洲新秩序的三大支柱;北约要成为建立新的欧洲安全体制的政治组织。这说明(     
A.美国主导世界新秩序的强烈意愿B.苏东剧变后欧洲在美国控制之下
C.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世界统治秩序D.冷战结束后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2024-05-3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区域内劳工跨国流动的主要方向是西亚石油输出国家。劳工多数是集中在采矿、建筑、交通等领域的非熟练劳工。例如,巴基斯坦向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派遣的劳工由1975年的1.9万人增至1980年代初期的12万人。印度劳工数量也由1976年的4200人跃至1980年的23万人,韩国输送了8万多劳工,印尼有10万,泰国为8万多。值得关注的是,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日本、韩国、香港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人口在持续向外迁移的同时,也因为非熟练岗位的增多而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劳工。

——《全球化视野下亚洲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美国的技术移民来源及其百分比统计表(亚洲局部)

(单位:%)

国家1965年之前1965-19791980-19891999-2000
印度1.57.79.216.6
韩国1.04.53.52.7
日本4.62.11.22.8

——据《美国的技术移民与土生劳工:经济竞争的辩论及其之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洲内部移民流向的变化,概述亚洲内部移民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国家对美技术移民趋势进行阐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