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世界正面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转变,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大国既可以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也可以是去全球化的主导性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表


——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社会针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逆转”采取的对策有何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08年以来逆全球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针对这一变化进行评析。
2020-07-0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欲使世界史昌盛于历史学者当中,需要拆除三座堂皇的壁垒。第一座壁垒透过单独的民族国家孤立地思考过去。这种陈旧的思考方式通常带有民族主义或例外论的色彩,而这种情绪有时甚至也存在于历史学家当中,以致令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批评。

世界史研究的第二座壁垒则是将自己在地球所处的这个区域看作一切事物的中心。历史学者往往竭力追问哪个地区更好,为何此地区成功而彼地区失败,为何西方衰落而东亚崛起等问题。很多学者在反对国家中心主义的同时走向区域中心主义,但后者也可能成为必须被克服的另一个盲点。

……至此,我们遭遇了第三座壁垒,阻碍我们完成一部包罗万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人类中心主义。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定义着我们这一学科的特征,而今,如同古老的民族中心和西方中心主义一样,遭受到挑战。在新一代史家看来,世界史应当不仅聚焦于“人类之网”,也应关注“生命之网”,亦即这个星球的生态。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什么是世界史》


长期以来,人们对世界史的认识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请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加以评析并形成新的见解。(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6-28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2020届高三6月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冷战期间,曾经塑造了战争并分化了人类的地缘政治联盟一个接一个地蒸发了,在它们之后留下了一个同时充满了希望和危险的无国界世界。不再有欧洲帝国霸权,新独立的国家从印度到加纳,从印度尼西亚到越南,都促进了一个没有帝国的世界的新生。.……当代世界重组之初,这个世界处于分解状态,而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分解带来了一种新的整合,在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带动下,国家的界限被突破,全世界的人们通过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复杂网络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06-08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真正的世界经济,乃是有庞大货物、资本、技术游走世界各地的经济,而这种经济要诞生,法律和习惯行为必须变得更可预测且为普世所奉行。观念上的主要改变,乃是标准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人情。要将自给自足式的生产和使用价值的交换,大幅转变成受市场驱动的货物、利润观,这需要一些重大改变。欲让人觉得世界经济的存在“理所当然”,且鼓舞人在世界经济里贩售获利,需要新的国际体制和观念革命。

——摘编自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根据材料概括所学,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霸权争斗是由于维持一个帝国或霸权地位的包被与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为执行这一使命所需获得资源之间越来越不平衡引起的从而导致个新的国际体系的建立。新的国际体系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世界秩序。领土的分配、经济关系的形式、显赫的等级制度反映了国际体系内新的权力分配。国际体系中新兴的、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企图把它们的统治扩展到它们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的限度之外。在某一时期这些国家也会成熟而新的挑战者又将从它们的权力和影响的范围之外出现。然后衰落、不平衡、霸权争夺的过程又将重新开始。

--摘编自姜海鹏《国际政治系统的复杂性问题研究》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政治史的知识予以评析,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2-16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500年之后的广义全球化进程来看,全球化的宏观趋势是由曲折反复的波动所构成的,有前进有后退。每一轮全球化的进展基本上都是由世界体系的霸权国推动……上一轮全球化(1850~1914)是由英国主导的,持续了65年;而这一轮全球化则由美国主导,也已经差不多65年……本轮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美元化是一体之两面,而去全球化则意味着美元在全球地位的逐步下降。

——瞿东升 《第二轮“去全球化”开始了》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材料三     《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漫画)

(注:牌子中“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广义全球化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能主导“这一轮全球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阻碍经济全球化正常进程和秩序”的主要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
(3)据材料三,概括漫画中人物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017-09-04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7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2020-12-0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经济发展具有时代特点,不同时代都有引领世界经济的引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图片

(1)比较图1和图2,从东西方经济交流地位变迁的角度提取一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除自然因素外其变迁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二:       “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沿线各国积极参与、为其保障的“亚投行”,其来自欧、亚、非的创始国成员国目前已达到57个。
———据百度百科整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异于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的有利条件
2016-11-27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宜宾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01文综历史试卷
9 . 朝鲜核问题一直是困扰朝鲜半岛的重要问题,朝鲜不顾联合国的警告,多次进行核试验,严重威胁了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如何让核不扩散成为当今国际重大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55年以来,中国咬紧牙关,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按陈毅元帅的话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是大国最重要的标识。

——《大国脚印·1964年最具影响力事件》

材料二:秦山核电站


材料三:中国从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至今,40多年来有关核政策的表述始终如一。中国核政策的要素包括: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发展有限的报复打击能力;反对在国家领土外部署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其中不首先使用是核政策的核心。从中国核思维的奠基人毛泽东有关核武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核武器是慑止核战争的手段,而不是打赢核战争的工具。

材料四:《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英语: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缩写NPT),简称《核不扩散条约》(英语:NuclearNon-Proliferation Treaty,缩写NNPT),1968年7月1日由英国、美国、苏联和其他59个国家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现在大多数国家参加这项条约。1992年3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该公约。而没有签署这项条约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朝鲜已宣布退出。


(1)结合材料一分析,新中国为何“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
(2)请简要评述中国核武器和核能发展的意义。
2019-06-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明光市包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国家治理•民族觉醒•国际合作

材料一甘肃省放马滩出土了七幅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图,反映出统一的图例和基本的比例。其中,邽县行政区图是已知最早的行政图。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了长沙国南部的地理和政区状况。图中山脉坐落、山体轮廓和走向均用闭合曲线中填绘细平行线表示,是最早的科学的地貌表示方法。

1708—1718年,由康熙帝主持、来华传教士与清朝官员协作,采用西方三角测量法对清朝全境进行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量,其范围南到海南岛,东北达黑龙江及朝鲜,东南到台湾,西至西藏和新疆,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完整的国家疆域政区地图——《皇舆全览图》。

(1)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战国至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②分析康熙时期能够绘制出完整的国家疆域政区地图的条件。

材料二近代学者梁漱溟认为,受西方影响,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其区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前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近代国家”;此后掉转头来打倒“帝国主义”。此外,中国的民族自救运动呈现明显被动的特点。

——摘编自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2)你如何看待梁漱溟关于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三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大事示意图

注:石油输出国组织包括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成员国,可可生产者联盟包括加纳、尼日利亚、巴西等主要可可生产国,这些组织的宗旨均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相关政策,维护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3)①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②概述发展中国家顺应此趋势的举措。

2018-04-12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