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摘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 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问题:
(1)依据材料,指出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3)结合材料,你如何看待麦克尼尔“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靳”“犁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固度,就是亚历山大城。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别占全球的63%和29%。

——摘编白王建国《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二者的影响。
3 . 据《全球通史》记载:“从1950年到l964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1%、5.6%和4.9%,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只有3.5%。同期,美国在自由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中所占份额已从71%下降到40%,而西欧所占份额从l5%上升到44%。”从上述信息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A.西欧国家经济增长率加快受益于欧洲经一体化进程
B.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降低表明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C.美国黄金份额的下降意味着布雷顿森体系趋于崩溃
D.西德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国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