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
法案名称 | 部分内容 |
东印度公司特许状(1600) | 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 |
东印度公司法案(1773) | 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 |
东印度公司法案(1784) | 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 |
印度政府法案 (1858) |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
印度参事会法案(1861) | 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 |
印度参事会法案(1892修订) | 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 |
印度政府法案 (1919) | 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 |
印度独立法案 (1947) | 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 |
材料二 二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材料一体现了英印关系的变化。请划分为两个阶段,概括划分标准,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后到二战前,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给世界局势带来的变化。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下表是近代以来海上霸权的更迭简况
时间 | 霸权更迭 |
16-17世纪 |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
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 | 英国取代荷兰的霸主地位,随后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 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
二战结束后 | 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
21世纪以来 | “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材料三
新中国“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之后,积极倡导并致力于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合摘编自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天下观”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归纳影响海上霸权演变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进入21世纪后中国倡导“和谐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摘自晏绍祥、张顺洪主编的《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西方国家50余年对非援助强调“福利服务”而非“经济发展”的援助,无法从根本上弥补非洲国家面临的发展起点滞后及国际秩序不公正问题;一些脱离非洲发展实际的附加条件进一步恶化了非洲国家原本存在的发展危机。……五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紧密结合非洲国家的历史发展任务,尊重非洲国家的发展需要和意愿。2000年以来,中国对非援助逐步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始终坚持对非援助平等、尊重与合作的理念.强调中非合作中的互助与共同发展,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绝不把外援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手段,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应有的政治风度和全球责任。
——摘编自罗建波《西方对非援助效果及中非经济合作》
材料三 新殖民主义是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帝国主义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与掠夺形式。它像面承认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实际上采取种种欺骗手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为它们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服务。老殖民主义是赤裸裸的。新殖民主义是有裂磷药。
——摘编自孙迎辉《新殖民主义问题线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桑地诺革命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援助非洲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的主要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今新殖民主义体系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有效应对殖民主义。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1900年 | 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
1901年 | 《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 |
1902年 | 《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 |
1903年 | 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 |
1905年 | 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 |
1910年 | 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 |
1911年 | 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 |
——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签署并退出TPP 事件交替登场,一股逆全球化的寒流对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被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称为“病态(New Abnormal)”的现实世界,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
——张韦恺镝、刘强《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请回答(1)据材料一、写出“三个波次”全球化的历史时期,并分别归纳其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当前“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对方案的意义。
材料一 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战争临近结束时,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随着和平的到来,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大同盟走向分裂,并为冷战所取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国际政治学通常以“极”为单位称谓世界格局。“极”的实力由多种要素构成,体现的是综合国力。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关注的焦点是主要政治力量,即区域性或全球性大国。而今天,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这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中国的发展是文明型力量,强调的不是对抗或改造,而是构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不仅体现在新型国际关系、新理念中,也体现在合作倡议的具体落实中。
——摘编自赵磊《从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并列举中国文明型力量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材料三 “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解决问题的出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摘编自2021年习近平主席《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国际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
(3)有人说中国方案“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材料一 对于研究冷战史、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的学者们来说,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期。在这十余年间,我们得到了大量来自俄国、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新解密的档案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冷战史和20世纪国际关系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而使得整个领域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巨大进展。新解密的文件冲击了冷战历史研究者的旧有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新资料,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并更为重视“机制”的作用。新档案资料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人们不再把冷战仅仅视为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包括东亚、南亚、非洲、中东这样一些地区的历史也被整合到冷战的全球性历史叙述中来。
——摘编自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结束以来有关冷战历史研究的变化。
材料二 二战后,美苏由于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差异,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各种矛盾。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世界格局呈现两极化。美苏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但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双方的关系呈现“相互遏制,不动武力”的特点。
——摘编自沈志华、余伟民《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崛起,随着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与此同时,西欧联合图强、日本经济腾飞 , 资本主义阵营分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国际舞台上 ,既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又有西欧、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对美苏两极结构的制约,使两极格局走向松动,趋向弱化。
——摘编自孙宝珊《战后世界两种国际格局的两个历程》
(3)根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当代国际体系正经历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几百年来由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变革与重构涉及国际权力和国家利益的重新分配与重建,使国际关系变得更加严峻复杂。它也使世界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性选择,形成世界大国激烈的战略博弈。
——摘编自刘清才、刘婷婷《当代国际体系变革与中国外交选择》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当代国际体系变革的表现。
材料五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人民网《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摘自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二 二战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力量对世界市场整合的推动,另一方面体现在运输、通讯技术的革新,使物质与信息的流动可以跨越空间的障碍。
——摘编自林苏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述评》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吸收更多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从而提高制造业和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和经济风险。
——摘编自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动力。(2)根据材料二,归纳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哪一国际组织?
材料一 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际贸易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第一个时代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我称其为全球化1.0版本……全球化1.0版本讲述的是国家和实力的故事。当时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一国的实力及其应用形式……在这一时期,受到宗教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影响(或两者的结合),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倒壁垒,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第二个时代或可称为全球化的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中间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正是这个时代让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的诞生和成熟,各国之间有充分的商品和信息的流动,这才出现了真正的全球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套利。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进程取决于硬件的突破——从早期的蒸汽船和铁路到后来的电话和大型计算机。我们在2000年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3.0版本。
——摘编自[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材料三 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全球化2.0版本时代出现了真正的全球市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