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简表

进程时间表现
萌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大陆”发现后,国际贸易迅速扩大,西欧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开始开辟国外大市场,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活动出现
形成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等欧美国家依靠坚船利炮炸开亚非拉国家的大门,倾销廉价工业品。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区域分工和工农部门分工,逐步演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发展19世纪后期到二战爆发国际分工的参与主体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实现方式不仅有商品交换,更有资本输出。英国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德、美、日等帝国的双重挑战
深化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海量增长,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地区)共同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获得明显改善,但南北矛盾依旧突出

——摘编自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等在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我国已从由知识技能要求低、附加价值小的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递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面临着挑战。

——摘编自金芳《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特点,并为维持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年以来,世界政治格局以体系交替的形式向前演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心体系三次更迭。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新的互动原则集体安全机制试图取代原有互动原则大国均势;新互动原则实施失败,成员国再次回到原有互动原则。在雅尔塔体系中,集体安全机制与均势原则密切结合,成为新的互动原则;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单元互动更加审慎。第三个体系是当今世界所处的一超多强体系(1991年至今)。

——摘编自姚枝仲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政治格局演进》

材料二   秩序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权力关系结构,伴随地缘政治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是全球秩序的转型,正如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所论及的:非西方世界的崛起使得西方世界秩序的普遍性不复存在,西方国家唯有尊重非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建立起和谐有序的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周颖《多极化世界的全球传播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政治格局中心体系三次更迭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世界秩序变动的因素。
2023-09-1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等,美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灭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引发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生态学的新有机论者们将生态学与伦理进一步结合,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除非我们与我们之外的其他生物能够共享地球这个星球,否则就不能长期生存下去”的生态道德观。……威廉·道格拉斯法官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他认为,“那些啄木鸟,那些山狗和熊,那些旅鼠和河流中的鲑鱼都可以站在法庭上”……保护环境成为1969年美国选民关注的第三大重要话题。……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团,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

《濒危物种法》的实施成效显著,据称该法案的保护名录中有90%的物种得到了恢复。迄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虽然其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与严格程度不尽相同,但这些物种保护法在立法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1973年《濒危物种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保护濒危物种的法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都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

——摘编自滕海键、张雪姣《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3年《濒危物种法》制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如何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4-02-27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

材料一

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格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推动了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各种欧洲联合组织、运动中,以奥地利贵族卡莱基领导的“泛欧”运动最为著名。在卡莱基看来,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英联邦等洲际规模的联合体,如果欧洲国家想阻止自己的衰落趋势,加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联合起来,成立“泛欧联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卡莱基一共召开了五次“泛欧”大会,邀请欧洲各界精英共商欧洲联合大计。“泛欧”运动形成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日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启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舆论基础。在欧洲联合运动的有力推动下,19299,时任法国外长白里安在国际联盟会议上提出,建立“某种欧洲联邦”,并于19306月向欧洲的26个国家正式提交了备忘录。这是“欧洲”思想第一次上升到民族国家政府的层面,因而在欧洲联合的历史上,白里安的“欧洲计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从两次大战间欧洲各国总的政策走向上来看,欧洲并未脱离分裂、战争的轨道。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联合历史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联合。
2021-09-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代历史中,殖民主义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给人类文明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和美洲的企业家依靠在非洲用商品交换奴隶而发财致富。他们再把非洲人贩卖到西印度和美洲,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种植园的产品——棉花、原糖、烟草及其他商品等被运往欧洲,成为那里新兴工业的原料。在欧洲出售殖民地商品又给商人和奴隶贩子带来新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三角贸易……奴隶贸易给非洲本身带来的却是战争、踩踊、抢劫和暴力。

——(苏)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

材料二我们应该记住,制宪会议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讨论奴隶问题,而且为了表面上的好看,宪法谨慎地删除了“奴隶”一词。……如果明令禁止奴隶贸易,佐治亚州和南卡罗莱纳州可能会拒绝加入联邦。康涅狄格州的罗杰·谢尔曼说:“与其与南部各州分裂,不如让它们进口奴隶。”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因为各州的妥协,美国可能会成为两个国家,而不是由各州组成的统一国家。显而易见的是,黑奴是白人领导者“同父异母的兄弟”,但美国人依然拒绝承认黑奴是“人”和其“兄弟”。

——摘引自(美)约翰·伦道夫·斯皮尔斯《美洲奴隶贸易:起源、繁荣与终结》

材料三大西洋奴隶贸易结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反对输出奴隶的斗争,同非洲酋长签订禁止奴隶贸易的条约,这些是殖民主义者用以开始瓜分非洲的手段。因此,奴隶贸易的终结,也就是瓜分非洲殖民地时代的开始。……在十九世纪过渡到二十世纪的年代中,除了冰冻的极地以外,全世界都被瓜分完毕。从此以后,土地只能作为被重新瓜分的对象了。……德国将其全部殖民地让给主要协约国家和它们的伙伴。凡尔赛体系所加深了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要导向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战争。历史证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摘编自(法)雅克·阿尔诺《对殖民主义的审判》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角贸易”的路线。结合所学,以戈雷岛奴隶堡为例,说明奴隶贸易的罪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南北各州在制宪会议上就“奴隶问题“达成了怎样的妥协?
(3)根据材料三,指出殖民主义者在十九世纪后期掠夺手段的新变化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问题。结合所学,简述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努力。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实力从整体上说相对衰落,但其衰落过程是曲线而非直线。俄罗斯潜力巨大,从长远看,俄罗斯将逐步恢复元气,重新成为世界大国、强国。以法德为核心的欧盟将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巨大力量,终将摆脱美国控制,而成为独立的一极。日本在实现政治、经济转型后,仍可取得新发展,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是很有可能的。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政治影响力大,将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

——陈启懋《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

材料三   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中国作出了哪些努力?
2021-05-07更新 | 31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