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73106日,埃及与叙利亚为夺回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伊拉克、利比亚、沙特、阿尔及利亚、约旦等九个国家也相继对以色列宣战或派遣志愿军援助埃及和叙利亚。在这场战争中装甲部队被大量的应用于战争,仅仅在1014日,埃及与以色列就投入了1800辆坦克进行大会战,这在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电子技术和各种战术导弹也被广泛地用于战争,这使得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的损失约60%、舰艇的损失80%以上,大部分被毁坦克均被各种导弹所击毁。阿拉伯国家一开始占据优势,但是以色列军力强大,又有美国以及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援助,很快以色列就扭转了战局。为了抗衡西方国家, 阿拉伯国家组成的石油组织欧佩克做出了惊人举动,将油价上调百分之七十,第一次石油危机就此爆发。在联合国的积极斡旋之下,双方最终停战。第四次中东战争震惊了整个以色列,让它认识到不能永远和所有的阿拉伯国家结怨,必须寻求在外交上有所突破。

---据格哈尔德·康策尔曼《第四次中东战争》等

(1)根据材料,概括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本轮2023年巴以冲突以来的部分停火方案内容及其表决结果

名称方案主要内容简概赞成国反对国弃权国表决结果
俄罗斯方案①呼吁立即实行持久、受到全面尊重的人道主义停火;②强烈谴责针对平民的一切暴力和敌对行动;③呼吁哈马斯释放人质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俄罗斯、阿联酋等6美国、英国、法国、日本4阿尔巴尼亚、巴西等5不通过
巴西方案①呼吁实行人道主义暂停;②谴责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和敌对行动以及一切恐怖主义行为,明确反对并谴责哈马斯实施的恐怖主义袭击;③敦促各方充分遵守国际法并开放人道主义通道。中国、阿联酋、日本、巴西等12美国英国、俄罗斯2不通过
联合国大会方案①呼吁立即、持久和得到充分尊重的人道主义停火;②谴责针对平民的暴力和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行为;③呼吁释放人质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阿联酋、法国等120美国、以色列等14国家加拿大、奥地利等45通过

材料二   本轮巴以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导致严重人道主义灾难,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多次就当前巴以局势表明中国原则立场,强调应立即停火止战,保障人道主义救援通道安全畅通,防止冲突扩大,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凝聚国际促和共识,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注:“两国方案”是指恢复巴勒斯坦民族的合法权利,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摘自中国外交部《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不同停火方案的主要分歧点,并指出其背后折射出的当代国际法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两国方案”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3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洋开发在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成就。先秦时期便诞生了“耕海”传统。逐渐发展出“以海为田”的经济结构和“以海为农”的农业意识,这与海洋贸易的逐渐没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海洋文学的创作也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内容,如唐代的《镜花缘》中描述了一个“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以讽喻现实中的人情世态。从总体上看皆为彰显儒家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中国海洋主权的侵犯,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清晰地认识和接受了列强在海洋秩序中的主导性。他们认识到这场千年未有之变局来自于海上,欲兴邦强国,需重视海防。随着主权观念的逐渐生根萌芽,近代中国开始不断主动维护海洋主权,孙中山提出恢复海洋主权亦为实行三民主义所必须的思想。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据理力争收回被列强侵占的海陆主权,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拒绝签字也展现了中国对维护海洋主权的决心与态度。

——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国际海洋事务当中。然而国际现行海洋秩序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美国主导的“自由航行”秩序的霸权护持功能愈加清晰,其合法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上捉襟见肘。

——孟晓宇《中国海洋秩序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洋开发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海洋秩序观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仍然维持着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塑造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同时,也强烈冲击了金本位制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是毁灭性打击,也再次动摇了20世纪20年代短暂重建的金本位制度。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英镑霸权最终逐渐转向英镑、美元、法郎三大货币集团并立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调整了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美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由此孕育了新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摘编自谷梦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想与实践——以怀特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各国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考虑选择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可能性。于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区域合作的双重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摘编自周敏《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核问题几乎占据了英国“政治舞台的中心”。随着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而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升空和美国在英国部署的“雷神”(Thor)弹道导弹,都使得英国全境随时可能成为苏联的核打击目标。在此背景下,以爱尔兰为首的中小无核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决议草案,希望世界各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英国国内也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核裁军运动。1964年,英国工党政府重新上台后,将防止核扩散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英国首相威尔逊提出“大西洋核力量”计划和设立裁军部长一职,试图解决欧洲核扩散危机和联合国框架下的裁军问题。与此同时,英国内阁认为一旦印度开始研制核武器,那么巴基斯坦必定不会袖手旁观,整个南亚次大陆将陷入“核竞赛”中,这将严重损害英国的利益。因此,限制印度研制核武器是英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关键。

——摘编自田地《无果而终:英国威尔逊政府在印度洋的核部署计划(1964—1968)》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党政府核不扩散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党政府核不扩散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每况愈下,到80年代初几近停滞。此时,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海外投资快速增加,并已取代美国,成为对亚洲地区的最大投资国;一批以前曾经是国际资金转移接受者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已进入起飞阶段,由于相对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它们积极加入资本输出的行列。苏联政府认为有必要调整亚洲经贸政策,打破经济上的孤立封锁,将吸收亚洲经济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与远东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摘编自王东《七十年代以来的苏联对外贸易》

材料二   欧洲联盟1994年通过的《欧盟新亚洲战略》以及1995年发表的欧盟对中国长期政策的文件,意味着欧盟对待亚洲地区的基本政策,从防御型转入进取型。欧盟新亚洲战略总的目标是,赋予亚洲更优先的地位,加强欧盟在亚洲的存在;增强双方的合作和理解;在多边接触中加强同亚洲国家的联系,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建设性作用。经济战略是,促进对亚洲的贸易和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支持亚洲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对经济改革给予帮助;支持亚洲国家进入世界经贸体系。1996年3月,欧盟与亚洲国家发表《亚欧会议主席声明》,建设体制化的亚欧全面新伙伴关系。

——摘编自童天齐《试析欧盟对亚洲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苏联调整与亚洲经贸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盟与苏联亚洲经济政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7 . 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步连接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交流”指的是16到18世纪间,发生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动植物、微生物的交流和人口的迁移。下表为“哥伦布交流”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的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35年

法国人带来的流感病毒使圣劳伦斯河谷的印第安人灭绝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90年代

爱尔兰、西班牙、法国等地开始种植马铃薯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家在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和东欧寻找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例如,纺织业的机械化导致了对原棉的大量需求,这些原棉大部分来自印度、埃及和美国南部。与此相仿,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橡胶的需求,传送带和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都是橡胶,而橡胶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

——《新全球史》

材料三   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首先,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等,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于主导地位。再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协调机制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的。

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首先,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只要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的水平,就会出现经济全球化。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当今不仅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无不在发展市场经济。

——李琮《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不同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商业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两种不同观点,并就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谈谈你的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9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92年波黑战争爆发以来,北约及欧盟对巴尔干地区进行了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强力干预,战火此起彼伏,冲突连绵不断。1999年7月,50多个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代表在萨拉热窝举行3个小时的会议后通过了《东南欧稳定公约》。有1000多万人口的南联盟被拒之于萨拉热窝会议之外,而亲西方的南联盟黑山共和国领导人则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会议。这是西方国家为结束巴尔干地区种族冲突采取的第一个总体行动,用西方舆论的话说就是“巴尔干地区的欧洲化”。

该公约可以用“许诺+承诺”来概括,即西方国家许诺以一个“小型马歇尔计划”帮助巴尔干各国振兴经济,最终实现其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欧洲梦”;巴尔干国家则承诺建立民主、法制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地区合作。加入北约的前提是解决边界和少数民族问题,这正是巴尔干国家多少世纪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欧盟对地理和经济上更为接近的中欧国家已经许诺了10年。而巴尔干国家不要说接近欧盟的经济水平,就是恢复到战前水平还需假以时日。

——据杨志清《巴尔干“欧洲化”的艰难道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东南欧地区形势剧烈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南欧稳定公约》的作用。
2023-08-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阿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如1967年和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险些引发美苏在中东的直接对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引发西方二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未曾断过,但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却集中在伊拉克。伊拉克战后,中东局势发生巨变。美国挟伊战速决之势,谋求单极世界霸权,中东地区成为其建立世界秩序的试验场。在美国新的中东战略中,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成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战略框架下,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心正在东移。这种变化不仅给阿以冲突的基本格局带来冲击,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阿以双方,使双方进行战略调整。中东地缘政治的巨变,也使外部国际力量调整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

——摘编自余国庆《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嬗变与阿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以冲突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2023-08-14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阳安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