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以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为主导,其进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它服从资本追求高额剩余价值的目的,使剥削、贫富差距等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弊端在全球蔓延。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造成整个社会的分裂状态,形成长期失业和贫困人口,民众因此而发起反全球化运动。由此看,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源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不公,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人民不能公平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复苏乏力、陷入长期停滞状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等更加严重,促使保护主义更加严重,民众的反抗运动持续深化。同时,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发展成为政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

——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27.请考生从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答题卡上所选答题的题号涂黑。
(一)【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 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和平方式”,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 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历史影响。
(二)【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占山1885年生于奉天怀德(今属吉林省),1903 年因被诬告而离家出走,加入绿林队伍。1905 年被清政府招抚后开始行伍生涯,逐渐成为奉系军阀的高级将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相继侵占辽宁、吉林,进而进犯黑龙江。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在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震动中外。1932年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一个月后又在黑河通电继续抗日,揭露伪满内幕,成立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组织各县义勇军,开展了一系列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终因孤军无援,被迫退入苏联境内。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向张学良建议“国难关头,勿杀害蒋介石”,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认为大势已去,蒋介石必败,于是以治病为名在北平避战。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宣布起义。1950年11月病逝于北京。

——摘编自常城《马占山》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占山复杂人生经历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马占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活动。
2019-12-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冷战”行为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2019-08-14更新 | 318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20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20个国家人均收入,比最贫穷的20个国家高出37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1倍。其中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均年收入仅有100美元;最富有的国家是瑞士,人均年收入高达3.84万美元。该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中又有12亿人的每天生活费还不足1美元。

——摘自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哪些因素?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3)“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请你评述这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