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后的近千年中,古代中国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的。直到唐朝灭亡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亚洲内陆地区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才不断凸显,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纽带。特别是16世纪之后,由于欧洲人既找到了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又发现了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的航线,从而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为环绕地球的航线,成为全球化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帆船逐渐从印度洋退出。进入16世纪以后,仍与中国有联系的海外国家,仅限于日本和菲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一些国家。而且,由于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被殖民者控制,因而彼此交往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摘编自陈高华、陈尚胜《中国海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其目的就是密切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并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以来,中国帆船在远洋贸易中“退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积极意义。
2022-09-30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19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期间,联合国总共只进行了13次维持和平行动,距国际局势的要求和广大会员国的期望都相差很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外部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在安理会各项表决中的一致投票率超过了95%,两国动辄使用否决权相互对抗的情况开始成为历史。全球各地受美苏操纵或支持的热点冲突纷纷降温,联合国继而担负起和平解决多年遗留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且得到了多数会员国的认可和支持。1988年—1995年间,联合国共进行了24次维和行动,超过了前40年维和行动的总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职能和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纳米比亚和柬埔寨,联合国直接负责组织和监督选举,并为完成这一任务接管了过渡时的部分行政权力。在马其顿,出现了第一支联合国进行设防性部署的维和部队,标志着联合国维和行动向预防冲突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联合国维和行动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域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大国国内政治与国家政策变化导致全球治理在多方面发生改变。

——摘编自陈宗海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研究冷战史、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的学者们来说,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期。在这十余年间,我们得到了大量来自俄国、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新解密的档案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冷战史和20世纪国际关系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而使得整个领域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巨大进展。新解密的文件冲击了冷战历史研究者的旧有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新资料,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并更为重视“机制”的作用。新档案资料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人们不再把冷战仅仅视为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包括东亚、南亚、非洲、中东这样一些地区的历史也被整合到冷战的全球性历史叙述中来。

——摘编自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冷战结束以来有关冷战历史研究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历史研究出现变化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安全观发生了重大变化。1980年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应努力争取战争“推迟得越久越好”,1982年9月,党的十ニ大指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护的”。其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82年12月,五属人大五次会议指出“中国不同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战略关系”,“中国同许多西方国家在开展经济文化合作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巨大的潜力,在党际关系方面,也应着力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与此同时,1980年起,中国积极实施联合国的戴军计划,开始参与军谈判会议的各项工作,中国国家安全观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摘编自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观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观变化的时代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1950年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2   习近平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
材料二   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邓小平曾经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各国的和谐相处,通过国际合作,有效应对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目标,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钱其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世纪的国际关系》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目的。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新时期探索新型国家关系的主要成就及意义。
2017-11-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