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概述
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争夺战略空间美国的战略援助不限于在欧洲和苏联抗衡,而且包括在东亚、南亚及在世界其他地区和苏联争夺地盘
20世纪60年代:外援制度化1961年《对外援助法》授权总统建立国家开发署,肯尼迪总统对外援助的拨款额年增长4倍以上
20世纪70年代:对外援助新方向尼克松政府有两个外援新口号,一是提出人权外援,二是强调多边援助
20世纪80年代:推行自由市场经济里根政府对外援助的核心是消减政府干涉,加强私营企业和市场的力量,使他们在解决发展问题上起作用
20世纪90年代:全球战略与政治条件美国的对外援助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利益泛化的现象,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根据周弘《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发展》整理

材料二   在全球对外援助整体较为低迷的21世纪,中国积极调整对外援助的政策,除了一直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性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注重民生项目和社会发展,在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饮水、有线电视信号接收、减贫、公共卫生以及基础教育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此外,中国还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共性发展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将共商共建共赢作为中国对外援助乃至国际合作的指引,使得中国对外援助更加具备国际视角和全球视野。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相比,21世纪中国对外援助的显著不同,并说明21世纪中国对外援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外援助的启示。
2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数万大军开进科威特,当天科威特全国沦陷。联合国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以14票对零票通过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660号决议,敦促伊拉克立即停火,并无条件撤军。8月7日凌晨2时,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沙漠盾牌”计划,向海湾地区迅速集结了24万陆海空三军力量,其中有当时最先进的F一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和最具有杀伤力的B一52战略轰炸机。1991年2月27日,美国宣布科威特的战争结束并于当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终在4月接受了停火协议。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海湾战争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摘编自安宁《海外战争对中东格局的影响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湾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启示。
2024-03-1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金科大联考】 2021-2022学年高三6月质量检测历史(河北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天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引发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生态学的新有机论者们将生态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这个星球”的生态道德观⋯⋯美国司法界也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主张“那些啄木鸟,那些山狗和熊,那些旅鼠和河流中的鲑鱼都可以站在法庭上”。保护环境成为1960年美国选民关注的第三大重要话题⋯⋯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国。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虽然其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与严格程度不尽相同,但在立法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也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被该法案列入保护名录的物种有90%在美国(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摘编自藤海键、张雪娥《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如何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4-02-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都是由西方大国主持制定、颁布和实施的,人类文明是由西方主导建构的……但正如全球经验事实所呈现出来的,“西方文明的福祉刚好包藏了它的祸根”。

——摘编自陈曙光《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

围绕材料中传统全球化时代的“福祉”和“祸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1-30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023·山东·模拟预测
5 . 某学习小组以“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为主题,找到了关于海湾战争的一些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海湾战争大事记

1990年
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8月7日美国向海湾地区派出军队
8月31日联合国开始与伊拉克谈判
11月9日美国在海湾地区扩军一倍
1991年
1月16日“沙漠风暴”行动开始
1月17日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导弹
1月24日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发动地面攻势
4月11日海湾战争交战国实现正式停火

材料二:图片集

——以上均摘编自世纪图志编写组编写的《世纪图志》

(1)材料一对探讨这一主题有何价值?
(2)材料二从怎样的视角拓展了我们对研究主题的认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0-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四)历史试题
6 . 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稳定发展、促进世界和谐进步的前提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其中包括2000万苏联人、1500万中国人、500万德国人、250万日本人、100万英国人和法国人、30万美国人。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残忍杀害的。这1000万受害者是因种族、宗教、政治或其他原因而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被灭绝的。

——摘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二

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持续增多。国际军控和裁军遭遇挫折,军备竞赛趋势显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形势错综复杂,国际防扩散机制受到实用主义和双重标准危害,面临新的挑战。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不断蔓延,网络安全、生物安全、海盗活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伊朗核问题解决出现波折,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仍面临困难。

——摘编《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材料三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增多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安全问题,并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如何保障安全。
7 . 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为前提和基础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合作为导向,扩大各国利益的共同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参与全球治理则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将维护自身的国家主导权与优越的国际地位置于首要地位。中国强调各国主权平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美国更多地强调本国的主导作用,追求自身在国际制度中的优势地位。中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参与全球治理进程,随后逐渐扩展到网络和太空等新兴领域。美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领导者,参与面极广。两国进行过有效合作,但中国主张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美国则更加偏好单边主义和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中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注重世界的整体性和全球公益,强调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考虑问题,重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统筹协调。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服从于国家治理需要,更加内向化,倾向本国国内事务。

——摘编自吴志成、李颖《中美全球治理战略比较》

材料二   自一战以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先后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颜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后冷战格局三次重大转变。这些全球治理体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深受资本逻辑和权力政治的驱使,是一种典型的霸权政治和均势秩序支配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基本上摒弃了殖民掠夺的血腥手段,提倡“平等”“合作”“共治”等理念,赋予每个参与主体公平“发声”的权利,但这只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形式和手段而已,这完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完全是建立在大国之间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排他性的“单边治理”体系或“西方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正日益暴露出世界权力结构深刻重塑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严重缺失的主体性矛盾和缺陷。

——摘编自殷文贵《批判与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变革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两国全球治理战略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变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11-04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主题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后由中国共产党概括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具体表现为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判断:一是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可以争取和平;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两者相互促进。在中国综合国力跃升世界前列的情况下,和平发展观把中国视为世界和平的力量,强调中国不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发展。伙伴战略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之下中国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外交大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俄罗斯、法国、美国、欧盟等各大政治力量确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目标,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增添了大国政治内容。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将和谐世界理念提升为国家战略,向世界宣布中国主张构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2024-06-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经验,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革命道路,在根据地开展了局部执政并带领群众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地位发生彻底转变,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性执政党,因而仅凭之前经验是不够支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就必须把恢复经济、提高生产力作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作重点。在推翻了三座大山后,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从国际形势来看,过渡时期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也给中国共产党探索人民民主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在过渡时期发展人民民主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摘编自尹可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探索》

材料二   英国脱欧采取全民公投的直接民主方式,符合民主程序,但是民主合法性并不必然具有合理性,有相当部分的民众只是盲目地追随大众进行投票。因此从本质而言,全民公投是在政客精英的操控下,以程序民主代替了实质民主。西方民主治理有效性的下降阻碍了西方民主的发展,英国公投脱欧就是典型事件,公投期间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没有效率保障的民主最终将变成无效的民主。一个成熟的政党体制,能够合理规划与控制民主政治参与的幅度,激发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对维护国家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英国脱欧公投后,就有很多民众不满公投结果,社会秩序也因此混乱不堪。虽然西方民主不适用于我国国情,但是对民主政治建设可以提供一些教训。

——摘编自董娜娜《从英国脱欧看西方民主政治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人民民主探索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脱欧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建设对当代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启示。
2024-05-2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0年,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一书。该书被认为是“海权论”的奠基之作,马汉也因此被尊为“海权论”的鼻祖。马汉视军事控制、海运开拓、海外贸易为海权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海权其义甚广,它不仅包括通过海上军事力量对海洋全部或一部的控制,而且也包括对和平的商业和海上航运业的控制”。在马汉看来,制海权和海军建设是海权的核心,但广义的海权还涉及海洋贸易、海上交通、侨民保护、海洋资源等方面。马汉的“海权”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先后被译为俄语、德语、日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

——摘编自胡俊修《近代国人海权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伴随国际机制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国间对海洋的争夺和控制由过去的以军事目的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海洋权益斗争,虽然依然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战争,但更多却可以通过谈判协商等渠道和平解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各国维护海洋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国际海洋安全法治的基础。同时,海洋对于国家和全球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全球海洋经济活动估计达3万亿至6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海洋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正在危及世界部分海域,保护海洋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方向和目标。

——摘编自胡德坤、晋玉《新时代中国海洋观的形成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学者马汉提出“海权”理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利用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洋利用的认识。
2024-05-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河北省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