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资本为手段的全球治理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资产阶级首先在一国范围内把落后民族、阶级纳入到资本化的进程之中,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然后,资产阶级把一切资本化过程推向全世界,这一过程首先是借助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其次借助于价格低廉的商品。前者使资本走出了欧洲、走向了世界,后者则使资本在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落地生根。这样,资产阶级就迫使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迫使它们推行所谓的文明。一句话,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一个世界

——摘编自胡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全球治理》

材料二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日)


(1)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的全球治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1117日凌晨,美国纠集38个国家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的海陆空凭借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装备,对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进行了多机种、多波次、高强度、昼夜不停的“地毯”式战略战术轰炸,将伊拉克的战略和战术目标全部或大部分摧毁,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了障碍。历时42天,结果以伊拉克被歼42个师,伤亡8.5~10万,被俘17.5万人,损失坦克3500余辆、装甲车2000多辆、火炮2000多门的代价宣告无条件投降而告终。

——摘编自王室朗《海湾战争的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进行海湾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

材料二 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71130日至12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印尼巴厘岛、在西班牙马德里、在英国伦敦等制造了大规模恐怖袭击,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

材料二   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与互信战略协作会办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中日:和平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什么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种状况的因素有哪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DDT大事记
时间
基本情况
1939年
瑞士化学家米勒发现DDT及其毒性。
二战时
美国军队中,疟疾病人多达一百万,特效药金鸡纳供不应求。后来,有赖于DDT消灭了蚊子,疟疾才得到有效的控制。
1948年
DDT的发展者米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8年
女作家蕾切尔·卡逊接到一封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一架喷洒DDT的飞机飞过她的私人禽鸟保护区上空,结果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卡逊逐渐“意识到必须写一本书”,并立即着手写作。
1962年2月
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该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表明DDT破坏了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
1962年2月以后
报纸上开始连载卡逊的作品,引发了五十多家报纸的社论和大约二十多个专栏的文章;化学工业界、农场主、某些科学家和杀虫剂产业的支持者对卡逊展开攻击,包括人身攻击;公众的高度关注导致了政府的介入,肯尼迪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进行调查,结果完全证实了卡逊的论题正确,该委员会要求立即减少DDT的施用直至最后停用。
1963年
卡逊前往国会作证,得到参议院的高度肯定;受其影响,美国限制使用多种杀虫剂。
1972年
DDT正式在美国被禁止使用。
材料二
《寂静的春天》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称颂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根据360百科“寂静的春天”条改编。
(1)《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许多人的强烈不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寂静的春天》一书何以能深深影响美国的政策。
(3)DDT作为科学成果最终被禁止使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