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曾统计,魏晋南北朝时的敦煌、吐鲁番及黑水城文书中,共有儒经文本近40种,其中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孝经》《毛诗》(《诗经》)、《论语》。敦煌的识字书中,大都贯穿着儒经中的相关观念,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千字文》和《开蒙要训》。魏晋至唐,《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不断涌现,皆为三从四德等观念影响士女及庶民的反映。

——摘编自楼劲《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材料二   唐高祖李渊下诏推行“兴化崇儒”的教化政策。唐太宗果断提出“以文治国”的大政方针,决心用儒家的经典思想来作为施德治、行仁政、倡教化的指导思想,以净化社会风气,使社会民风淳厚、民心纯正。唐玄宗统治时期,在社会人文教化中,强调“以孝治天下”的主张。中唐以后,统治者在社会人文教化中,特别是在实施政治教化中,强调“忠君爱国”的教化思想,用“忠”来取代盛唐时期倡导的“孝”的教化思想,使“忠君爱国”教化思想成为中唐以后社会教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主张舍孝而尽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西域及敦煌地区社会教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统治者进行社会教化的主要方式,并简析中唐以后统治者提倡“忠君爱国”思想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