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列强共组建了七次反法同盟。其中五次是拿破仑帝国成立后,由此可知,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     
A.利于欧洲文化的重构B.是为构建国际法基本原则而战
C.摧毁了欧洲的旧制度D.刺激了欧洲地区民族意识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从1770年开始,德意志兴起了“狂飙突进”文学运动。学者们继承并发扬了启蒙文学的优良传统,要求根据生活习俗创造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和民族内容的文化,重视运用德语来写作。该运动(     
A.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B.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为德国的统一做了思想动员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 . 博物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万国来朝图》(部分)。介绍如下


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平定西域、准噶尔和回部。次年宫廷画师为皇太后七十大寿创作了《万国来朝图》。画面描绘着大年初一、在雄伟威严的皇宫中,万国使节穿着华服,手执书写着国名的锦旗,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等候皇帝接见的情境。这些朝贡者既包含了东北、福建、台湾、湖南与两广地区等地的少数民族,也有远西诸国(荷兰、英吉利、法兰西等)。

但是学者根据《实录》和《起居注》记载,发现当日(乾隆)只是“御太和殿受朝,作乐宣表如仪”,然后请蒙古王公和各位功臣吃顿饭就完事了,根本没有“万国来朝”。

——摘自李夏恩《万国来朝大戏:各朝皇帝的面子工程》等

材料二   下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光绪帝致英国国王的国书》(1905年)。内容如下


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英国大皇帝:中国与贵国通好有年,交谊益臻亲密。夙闻贵政府文明久著、政治日新,凡所措施,日臻美善。朕眷恋时局,力图振作,……兹特派兵部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部右丞绍英前赴贵国考求政治……惟望大皇帝推诚优待。

材料三   如图为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中英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1972年)原件。内容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



英国国家档案馆藏中英联合公报原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一致确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三日起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由代办升格为大使。

二、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决定于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三日撤销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

三、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联合王国政府的上述立场表示欣赏。


(1)有学者认为《万国来朝图》史学价值不高,请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政策有哪些重要转变,并说明转变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些重要的原则和制度?
2024-02-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实行“大国一致”原则。这一变化(     
A.彰显了集体安全原则B.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C.避免了战争与冲突D.有利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诺曼征服后,英国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教会使用拉丁文,民众使用英文。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议会已着手将英文作为法律用语,1362年法务大臣首次在议会中用英文致开幕词。这一变化(       
A.使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B.助推了民族国家的诞生
C.导致宗教神权遭到了挑战D.基于重商主义发展需要
2024-02-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材料二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制度的总称。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国际法公认的源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庞大又具有多样性的法律体系。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但却不同于国内法,缺少国际立法机关、有强制管辖权的法院和集中组织起来的制裁等因素,故其有时能推进人类维护共同利益,有时受制于一些强大的国家而影响很小。

——摘编自刘丰任晓燕《刍议国际法之效力根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开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法效力的因素。
2024-02-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因为战争的目的和宗旨是保护生命和肢体以及获得和拥有对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战争完全符合初始自然原则。……因为自然已经赋予每个动物足以进行自卫和自助的力量。”据此可知,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A.肯定战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B.带有较鲜明的宗教神学色彩
C.将自然法理论作为重要基石D.成为判断战争性质通用标准
2024-01-3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1536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颁行《统一法案》,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1611年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译并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此后英文《圣经》通行全国,代替教会历来使用的拉丁文《圣经》。上述举措(     
A.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增强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强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加强了中世纪欧洲各国王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使中国开辟了通往中亚、欧洲乃至更远地区的大陆交通线。东汉时期,甘英就是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到达波斯湾的。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水陆并进。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海路实现,中国对外交往进入繁荣阶段。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输出的大都是传统产品,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这种输出主要不是商品交易,而是赠予行为。隋唐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随着朝鲜、日本和西亚、南亚的使臣的往来而传到各地。同时,中华文化又不断地汲取各地的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辉煌。

——摘编自夏克传《中国古代外交规律性认识》

材料二   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事常设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1862年起,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与外事人才。1864年,总理衙门拨银刊印《万国公法》“以助中国外交因应之参酌”。1871年,清政府在《中日修好条规》中成功删除了日本原本要求的“利益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曾纪泽在1878~1885年间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是“中国近代派遣到国外的最成功的一个外交家”。他提倡开放、通商互利,主张利用公法、采用西礼等。1898年,总理衙门奉旨“参酌中西体制”,制定款接外宾章程,并“照会各国驻京公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就中国而言,经历了一个由“体系外国家”变成“体系内国家”的艰难过程。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   邓小平在对外战略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调整国家的外交政策……习近平外交思想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中国政府越来越把和平发展由对国际形势发展基本趋势的判断转化为自己的长期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参与国际秩序的中国外交实践从服务自身发展逐步向承担大国责任转变,追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而其根基所在便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摘编自何奇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明朝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成因,并说明其国际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10 . 近代以来欧洲各国有着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家争端的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欧洲各国的均势。这种以会议解决争端的传统实际上开创于(       
A.维也纳会议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神圣同盟条约》D.《奥格斯堡和约》
2024-01-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