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2 . 11~13世纪,欧洲主导下的地中海世界复苏,欧洲进入商业复兴时期,进入与印度洋的交流繁荣期。威尼斯、热那亚等四大航海共和国兴起,成为海洋贸易的急先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欧洲民族国家崛起B.阿拉伯帝国的衰落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议和大臣桂良上奏称:“此时英、佛(法)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样……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时,盛宣怀等人在具体条款上锱铢必较。上述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A.力图扭转崇洋媚外现象B.对列强的态度趋于强硬
C.已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D.对近代国际法认识加深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4 . 冷战期间,美苏经常在拉美海域争夺霸权。1952年8月,智利、秘鲁和厄瓜多尔签署《圣地亚哥宣言》,宣布“对邻接本国海岸,并从该海岸延伸不少于200海里的海域享有专属主权和管辖权”。1970年5月,智利、秘鲁、巴西等9个拉美国家签署《蒙得维的亚海洋法宣言》,重申了保卫200海里海洋权。198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确定了12海里的领海宽度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此举(     
A.推动了拉美国家海权意识的觉醒B.用法律手段和平地解决国际争端
C.引发了拉美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D.打击了大国争夺海洋霸权的行径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桐·浦·富·兴”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民族迁徙和混合,破坏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以地域、语言和经济联系为纽带的更高阶段的民族的形成。在新民族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进步趋向。这一趋向,一方面经常受到中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分裂势力的削弱,另一方面又受到市民阶级和广大农民的支持而增强。在几种力量交互作用的混乱局面中,王权是进步力量。王权与市民阶级结成联盟,并利用广大农民,从而使要求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到14、15世纪,这种趋向终于以理论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市民阶级的民族主义思想。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产生和形成,也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大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两大运动大大增强了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摘编自范保学《西欧民族主义初探--从文艺复兴到德国统一》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播下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种子,而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侵略和扩张,将大革命的成果以战争的形式向外输出,加速了欧洲其他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19世纪20-40年代地域广泛的欧洲民族运动连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大批民族国家在欧洲应运而生。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极度膨胀,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先前争取本民族正当利益的进步性,日益蜕变为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欧美列强逐步走上了武力拓展市场、把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其殖民地的道路。与此前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应激型”民族主义逐渐兴起。但是,相比于欧美列强,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要缓慢得多,在西方的入侵和本国民族意识觉醒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时间差。

——摘编自李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蜕变和亚非拉“应激型”民族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主义传播的特点并简评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国际法之父荷兰人格劳秀斯1609年发表《论海洋自由》。他提出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任何国家船只路经别国领海,不得威胁别国海权,无害通过,这是自然法赋予人的权利。这一思想旨在(     
A.维护本国海洋势力范围B.维护欧洲各国的制海权
C.加快自由主义经济形成D.促进航海自由的实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4世纪末,法语的语源被溯及古希腊神话时代,其作为一种语言文化被学者称颂为“特洛伊”遗物,在社会和地域两个层面都得到认可;同时期,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的贵族法庭和城市议会使用捷克语记录公事,宗教作家也用捷克语宣扬信仰。这体现了(     
A.宗教神学思想影响扩大B.封建制度推动文化发展
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D.民族认同意识逐渐萌发
7日内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如表所示为《联合国宪章》的部分重要内容。据这些内容推断(     
序号重要内容
1“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
2“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3联合国应“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应“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
4“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员国由加入本组织而发生之权益”
A.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B.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陷入困境D.发达国家主导解决国际争端的弱化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后期用以调整市民与非市民之间,以及不同国籍和无国籍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在有的法学著作中,万民法兼具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性质。公元3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民事流转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奴隶主统治集团对商品货币有着贪婪的欲望,这都是市民法所不能适应的。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结合罗马人与异邦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法律实践,由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制定和发展出名为“万民法”的私法体系。它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万民法因而被罗马法学家称为“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摘编自雷昕《浅析国际私法与古罗马万民法的学理关系》

材料二   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是清朝在《布连斯奇条约》的基础上与俄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的汇总。其子约较多,对于处理贸易、边界交往、实施边境管理等具体事务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以下为其中部分条文:

“送文之人俱令由恰克图一路行走。如果实有紧要事件,准其酌量抄道行走。”

“凡边界附近打猎,因图便宜,在他人之处偷打,除将其物入官外,亦治其罪……”

“设立边界头目,凡事务须乘公办理,速行完结;如怀私推诿贪渎等情,各按本国刑律治罪。”

“两地奉差大小使臣,因公事到边时,说明因何事前来,系何等人在边候信,听候迎接。”

“俄使请造庙宇(东正教教堂),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

——据马长泉《康熙、雍正两朝中俄划界原则探析——以<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为中心》整理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联合国宪章》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这一规定对国家的国际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巨大进步,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这为国际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在二战后有了明显的发展。二战后还出现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程晓霞、余民才《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万民法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与市民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说明《恰克图条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败并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政治架构被打破,民族国家的建构成为历史的必然。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和约确立了缔约各方的“国家主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阶级借用“民族”概念来整合国家,目的是通过消解封建君主的合法性基础,建立自己的统治。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

材料二   一战以后,源于欧洲的“民族国家”演化为“民族自决”原则,其首倡者为美国总统威尔逊。作为霸权更替的获胜者,美国可以借此削弱拥有大量殖民地的欧洲列强。然而,这一原则在一战结束后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由于各国一致奉行威尔逊原则,那些受压迫民族或未受国际承认的民族,自然会打着民族自决的名义,来争取其独立地位。

——摘编自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指出卢梭为“消解封建君主合法性基础”所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印度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作出的努力。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