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 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 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 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 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
2023-09-0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七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周边的陆地邻国大多数是刚赢得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他们对选择了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普遍存在疑惧…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被顺利地解决的。

——摘编自齐鹏飞、李葆珍《新中国外交简史》

材料二   1964130日,毛泽东在会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们也不是你们的党…但我们可以合作,在我们之间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不许有哪一个大回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加强来往。”这种现实主义态度,打动了法国人,因为它符合国际利益的矛盾关系。中法建交后,有人曾询问戴高乐总统的动机,这位法国总统只以一句话来回答:“法国承认的,仅仅是世界的现实。”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边邻国对新中国“普遍存在疑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外交”写一篇关于中国外交智慧的小论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