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初的几年是一个困难期:一方面,共同敌人的消失使得美欧联盟陷入危机,另一个方面,欧洲形势的不确定性又要求双方不能立刻分道扬镳。这一复杂形势促使美欧在为北约的前途寻找到解决方案之前继续保持总体上的合作,以便利用冷战胜利的有利局势,尽快将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共和国纳入西方轨道,确保欧洲大陆的稳定,同时促进西方文明对世界的整合,从而实现欧美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赵怀普《论冷战后美欧关系的调整》

材料二   1994年至2002年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战略转折阶段,中欧双方都为此做出了贡献,如政治上构筑重要的沟通渠道,经济上达成双边协定,不断增加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而2003年以来,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和共同利益,2004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这是中欧关系中的重大转折。2023年,习近平指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中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解体后美欧同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欧洲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欧洲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2024-06-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柞水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练考(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文字改革任务的提出,少数民族文字工作开始受到重视。1950年7月到1952年7月,中央先后派出四个民族访问团,分别到西南、西北、中南,以及东北和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经调查发现,除满、回、畲族等通用汉语文字外,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其余的则没有。于是,中共中央开始着手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字工作指导、组织机构,本着“自愿自择”的原则,帮助他们制定一种拼音文字或者选择现有的适用文字。作为中共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对于新创方案并不习惯,从而使新创文字方案半途而废.恢复了老文字。

——节选自王爱云《中共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字改革推行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拓展。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1856年,英法与俄爆发克里米亚战争,清政府不知情,未能利用国际形势,反而让英法俄三国相互勾结侵略我国;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法国屡屡用战争威胁清政府,殊不知此时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1874年,日本入侵琉球,清政府毫不知情;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事前亦毫不知情。

——摘编自张宇权《晚清政府的外交心态与驻外使团的派遣》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摘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通过哪些努力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派遣驻外使节有哪些危害?这体现了清政府怎样的外交心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2024-02-07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40里,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自西汉初建四郡,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第九讲“河西与敦煌”

材料二   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剧贫富分化……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教化等主要手段,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基层社会管理氛围,最终达到了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材料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引自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对汉朝的影响。
(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的共同任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士大夫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所作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的主场外交实践。
2024-01-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俗而治”主要是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政治上任用当地部落首领,经济上不改变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上顺应风俗习惯,边疆地区在与内地的交往中不断向先进的内地经济形态和文化学习并最终趋同一致的治理模式。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地理上边疆地区在行政管理形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内地处在较为相近的发展水平上,形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在承认和尊重边疆地区的经济形态差异、民族风俗习惯差别的前提下的一体化。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此后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友好协商和各种调解工作,使许多积怨甚深的民族纠纷,陆续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中央访问团,分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访问,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带去大批急需的药品,医疗手术器械及生活用品。各级人民政府还抽出必要的财力,物力帮助少数民族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在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广大干部及人民群众中开展了一次民族政策大检查,取得了较好成效。1951年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两种治理模式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
2023-12-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法国一直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法彼此接触,增加了解,中法关系得到较大发展。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外交领域积极推行谋求法国大国地位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组织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的第三力量,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戴高乐逐渐意识到,要使法国在全球获得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1957年和1963年,法国前总理富尔两次访问中国,加快了中法建交的进程。1964年1月27日中法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了世界。

-----摘编自李敏《中法建交始末》

材料二   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大国。1997年5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与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共同签署了中法联合声明,决定两国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该文件勾画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展中法关系的总体框架,对两国在各个领域的长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吴志成等《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

材料三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2022年4月24日举行的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获胜,成为20年来首位胜选连任的法国总统。…“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是中法建交的初心。中法、中欧也将继续加强对话、坚持合作,共同推动中法、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致力于各方自身发展,也为这个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摘编自新华国际时评《期待中法中欧合作行稳致远再上新台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法关系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2023-12-1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

朝代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汉朝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
隋唐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部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确立了军镇屯成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元朝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部署了大量军队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
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封爵、给俸、年班朝觊、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用、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至当代民族关系演变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存在着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同盟会誓词理解为在“十八行省”范围内建国,而将东北三省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视为可有可无之地。当时南方的革命阵营卫包含一些立宪派、旧官你和温和革命派成员,他们大多数反对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1907年,杨度在《中国新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狭隘   的“民族建国主义”会导致国家分裂,以至迪到列强瓜分而亡国。此后,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捉倡民族平等,但多来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

——摘编自《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中国民族事务工作。为了全面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调整,至1979年,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公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以来中国民族观念经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在天山南部先后设置了伊州(治今新疆哈密)、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庭州 (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州之下置有县、乡。州置刺史,县置县令,乡置乡长,里置里正。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三州的设置斩断了西突厥的右臂和吐蕃的左臂,阻绝其联系。此后,在征服天山北部的西突厥残余势力和天山南麓的龟兹等国时,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又在新招抚地区设立羁縻州府制度。

——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材料二:边区政府建立了盐池县城川蒙古族自治区、曲子县三岔回族自治乡、新正县一区第一、第九回族自治乡等区、乡一级的政权,在这些民族自治区、乡中,让少数民族行使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职权。在政府的帮助下,边区先后成立了“延安回民救国会”、“中国回教救国陕甘宁边区会”“蒙古文化促进会”等团体,开展抗战救国、保卫边区的活动。在优待难民政策下,迁入边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得到了土地,边区还组织迁移来的蒙、回族同胞组成打盐运盐合作社,给他们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他们减免课税。边区政府先后在回族聚居区开办了民族小学,由政府拨款、拨地,并实行免费教育。

——王晋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与实施》

材料三:“两个共同”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工作的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各族人民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才能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不竭的力量之源。

——梁志忠、郭五明《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三州”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设置“三州”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评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做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共同”的内涵,并概述其提出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