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民族史观的发展总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于《史记》已明确提出“各民族同祖同源”的结论,少数民族史家同样力图证明本民族与尧舜禹汤等先圣有血缘联系。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等时期,民族史观往往体现为华夷有别、夷夏之辨的一时之盛。隋唐时期,杜佑《通典》则认为“中华与夷狄同”,并客观探讨夷夏差别产生的原因。《元史·许衡传》中则对“天下一家”做出新的解释:“二小儿同父母兄弟也,或因小事物相恶骂,即咒其爷娘今死,不知彼父母亦我父母也”。

——摘编自李珍《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禹躬亲其劳以集大功,遂成民族结合之枢核”,之后逐步混合“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割、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他在《新史学》中说:“历史者何?叙人种之发达与竞争而已”。因此,“民族为历史之主脑”,应该记述民族“排入”“排于人”的历史,“排入者,则能扩张本种以侵蚀他种;排于人者,则本种日以凌夷衰微。”美国史学家杜赞奇称赞他“是第一个用启蒙的叙述结构来写中国历史的历史学家”。

——摘编自王娟《梁启超民族史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白寿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导论卷开篇就明确写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这是他率先提出并始终坚持的理论和原则。对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他认为:“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

——摘编自王东平《白寿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史观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寿彝对民族史观的发展,并简要评价。
2023-05-02更新 | 22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民族与国家

材料一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事件
1431年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材料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民族”一词引进后,不久就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中华民族实际上包括各民族的内在联系,越来越被揭示出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这样就把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完全揭示出来了,并且把中华民族的大联合的必要性升华到了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彻底废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制度,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14-15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原因;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
3 .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有两大形势,一是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二是亚非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独立运动,完成民族独立。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要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材料三   1946年,杜鲁门政府草拟了一份关于美苏关系的绝密报告,认为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提出“一切在目前尚不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的国家,在他们反抗苏联的斗争中都应得到(美国)慷慨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1967年,尼克松指出:“美国将来作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他又指出:“我们已到了美国必须重新估量它在世界上的作用和责任的时候了。”尼克松正式就任总统后,忙于处理越南和中东问题。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做出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调整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头,丞一人,司马、侯千人个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2014年9月17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先后颁布的法律有《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等。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蒙古诸部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首先是“众建而分其势”,使上层人物相互制约和牵制;其次是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予以体现。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尤以土司地区的学校教育最为成功,发挥了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也增进了他们的国家观念。雍正前期的西南边疆,存在部分土司纵恣不法、危害社会等严重的问题。为此,雍正朝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及其善后的措施,扫清了清朝深入统治这些地区的障碍,外来人口得以大量移居西南边疆,有效缓解了内地人口激增造成的压力。清廷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隔绝民夷及禁止民夷往来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此类政策的负作用日益明显,最后被迫废除或修改这些政策。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始终坚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政府即把让各族人民摆脱贫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项重大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议为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多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彻底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人民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摘编自《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中期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定民族政策应该重点考量的要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存在着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同盟会誓词理解为在“十八行省”范围内建国,而将东北三省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视为可有可无之地。当时南方的革命阵营里包含一些立宪派、旧官僚和温和革命派成员,他们大多反对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1907年,杨度在《中国新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会导致国家分裂.以至遭列强瓜分而亡国。此后,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但多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

——摘编自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为了全面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至1979年,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公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扬《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以来,中国民族观念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政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改其宜”。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统治的前提下,中央允许其有相对有限的政治空间,使其可以保持本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摘编自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土司制度作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一种政治制度。西北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与西北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有密切联系,也与明清时期的西北边疆形势有重大关系。因此,明王朝在藏族聚居区推行政教合一、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同时,在西北地区推行隶属于流官卫所军事体制之下的,带有“土流参治”特性的西北土司制度。

——摘编自王素英《明清西北土司制度研究》

材料三   1954年宪法颁布后,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对凡符合条件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进行扩建、合并或者改建专区、县、区、乡四级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凡符合条件的都改建成了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新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自治州、21个自治县;调整了18个民族自治地方。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有关问题作出了专门决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每届任期问题的决定》等。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序言中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2001年修订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将民族区域自治定位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摘编自沈林等《中国民族区域自治论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司制度与羁縻制度的相同点及其体现的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1954年宪法颁布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在这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曾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胡锦涛主席视察新疆时的部分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2)自秦以来,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请你回答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每朝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新中国民族政策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何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