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与亚非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在外交礼仪上践行“厚往薄来”,朱棣亲自定夺“今后朝贡者,悉依品级赐,虽加厚不为过也”,对于各国贡物并无太多要求,赏赐物品的种类与数量由皇帝决定,且质量和数量远超贡物数倍。

——摘编自李新烽《郑和下西洋与当代中国对非洲政策比较》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中方代表与非洲部分国家代表有了直接且实质性的接触。60年代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国在提出“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的同时援助坦赞铁路的修建。70年代非洲国家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作出很大贡献。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与机制化成效的推进,中非关系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后中非关系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非关系发展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代朝贡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2月,新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的最核心方针。

——摘编自曹冰《“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最优化选择》

材料二     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部分西方国家:加拿大、比利时(1970年);奥地利、冰岛、比利时(1971年);英国、荷兰、西德、澳大利亚、新西兰(1972年);西班牙(1973年)。

材料三     毫无疑问,中国对待多边外交的基本准则,一方面,应当与我国既定的总体外交思路保持一致,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划线,广泛结交但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然而,另一方面,必须明白,多边外交毕竟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双边外交,前者在国际上得到公认的一些观念与做法,都要求中国在具体实践中有所选择,不可能只有得没有失,只享受权利和好处而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可以肯定,这一过程不排除要放弃一些旧的做法和利益,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思想及措施。

——王逸舟《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发展多边外交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中国实行多边外交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9年3月的中苏“珍宝岛事件”加剧了中国领导人对安全问题的忧虑,如何摆脱受美苏腹背夹击的局面成为重要课题。此时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国力衰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便借助中国的力量来与苏联抗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调整了“两面开弓”的政策。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时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所谓的“一条线”战略(后来邓小平又把它概括为“从日本经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一大片”战略。“一条线”“一大片”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形象写照。

——摘编自黄英、倪宪章《新中国成立后党在不同时期对国际环境的判断与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材料二 习近平出访一览表(2013~2014)

出访次数出访时间出访目的国出访期间参加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一次2013年3月22日~30日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第二次2013年5月31日~6月8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美国
第三次2013年9月3日~13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第四次2013年10月2日~8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五次2014年2月6日~8日俄罗斯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季奥运会
第六次2014年3月22日~4月1日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第三届海牙楼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
第七次2014年7月3日~4日韩国
第八次2014年7月17日~23日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第六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第九次2014年8月21日~23日蒙古共和国
第十次2014年9月11日~19日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四次会议
第十一次2014年11月14日~2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大片”战略制定的背景及当时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2022-12-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王朝的统治者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但两个朝代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同,从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唐朝把少数民族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中夷狄和汉族是平等的,唐王朝对归顺的蕃将信任有加,使其护卫禁宫,并与皇室通婚。而宋朝却恰恰相反,“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深入人心,虽然在名义上给予高官厚爵,但实际上还是防范少数民族。和亲政策必须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因此和亲政策在唐朝的时候非常盛行,到了宋朝却没落。宋王朝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力远不如唐王朝,只是名义上的敕封,只要在名义上向宋王朝臣服即可,没有实质性的管辖权。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一些创新,比如用议和的手段和赏赐岁币的方式换取少数民族的称臣或停战,来得到暂时的安定。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探索(部分)。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

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1965

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1990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

2000

中央政府在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摘编自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整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秦汉

秦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唐朝

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清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材料二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至于如何实现自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1938 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摘编自彭谦等《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


(1)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问题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2022-11-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民族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安置降附的诸族人,唐朝一方面在各族原居住地设羁縻府州安置,另一方面在原边界州内设置侨置州县,以管理内迁各族人口。周边诸族大多从事畜牧业,内迁以后大都改以农业为主。这一方面是唐朝有意引导,另一方面是受内地农业生活环境的影响。唐朝统治时期不断地把周边少数民族人口迁往内地,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与汉族杂居,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之中,经济文化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杂居民族在共同经济生活中,形成共同语言,通常是以多数人的语言为共同语。同时,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也逐渐改变慢慢地趋向一致。

——摘编自史念海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材料二   19415 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主张“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而奋斗,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1949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后来,这些内容被归纳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2022-04-14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历史押题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羁縻地区少数民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二是中央政权承认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参与其内政,各地方政权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产生后,中央加以任免。总之,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羁縻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况。

——摘编自袁波澜、敏生兰、黄丽《唐、宋民族政策——羁縻问题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大事纪要》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羁縻政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羁縻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羁縻政策相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