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边疆治理方案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2 . 最近,印度挑起边界对峙事件,中印边界事端再起。当前,周边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首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邻国对中国存在忧虑。第一代领导人为了打破封锁,积极探索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并开创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二   习近平的周边外交思想中,有三对关系非常突出。一是重“威”不重“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二是以“义”为先,“义”“利”相兼。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实现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三是促“合”“反”“分”。强调要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朋友国”,在“和而治之”基础上共建周边地区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赵可金《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对周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习近平的周边外交思想及由此提出的建设性倡议。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3-12-0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海南白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发端。秦并六国以后,疆域空前辽阔。在秦朝境内和周边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秦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加到46郡,郡以下为县,县置令(长),受郡守节制,实现了中原和边疆行政管辖的大统一,政令通行全国。

一一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在全国所划11个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及甘肃都是设置于边疆地区的行省。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专门管辖今台湾、澎湖地区。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按内地汉族区域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在吐蕃地区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又如在南方的云南、湖广等行省中,有些地处边远地区的民族,即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土官,不仪在政治统治方式上从其本俗,而且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

一—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宪法颁布后,中央政府先后新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经中央政府批准,还在青海、甘肃、新疆、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自治区内,先后成立了若干自治州和自治县。

一一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通过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实现了“中原和边疆行政管辖的大统一,政令通行全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它的实行有何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制定管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或措施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022-06-09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庆阳市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开疆拓土,秦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早在1939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民族”,说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要“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这一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19499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65年到1975年,党和政府大力开展三线建设,从东部迁移部分工业,并新建一批工业。少数民族聚集区也多位于三线地区。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1999年,党和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入新时期。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以后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所持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
2023-01-0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材料三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经济总量(亿元)
1952
3.7
57.89
1978
76.7
323.78
2017
90628.8
84670.90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就“国家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1955年5月5日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是1955年5月14日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包括东德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其次,两极格局未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这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的总体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特征,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1958年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国开始鼓励和援助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提出把国际依靠力量放在亚非拉三大洲的新兴国家上。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美苏,维护和平。发展与“中间地带”力量的关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战略。1964年中法建交,就是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一个突破。

——摘编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并指出其基本依据。
2022-11-28更新 | 17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1946年8月,毛泽东就已提出了“中间地带”的观点,那时“中间地带”是指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的广大亚非拉国家。1956年10月至1958年期间,毛泽东重提“中间地带”的问题,并认为美国是“中间地带为主”随着国际政治实践深入发展,毛泽东在“中间地带”理论的基础上,全面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在三个世界划分中,他更加强调要把处于美苏超级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看作是反霸斗争中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这种对西方国家的全新评价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根本上扫除了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制度性障碍,为中国的未来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宫力《当代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7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有何新发展?这一新外交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
2022-02-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不能到处用苏维埃的方式去组织民族的政权”而主张成立民族自治政权。一些红军领导人如彭德怀、邓小平等认为陕甘宁地区的回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汉族人民并没有差别,但由于回族不同于汉族的特殊状况以及革命斗争的需要,在当地进行土地革命的时候,应与汉族地区有所区分,因此要在回族区域、回汉杂居区域,建立民族苏维埃政权,使之成为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组成部分。19365月,党颁布了《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同年6月,红军一举解放了宁夏同心(县)城和海原县东部的大片地区。同年1020日,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革命政府。

——摘编自周万军《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创立》

材料二   1954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建制,与甘肃省合并。中国共产党考虑到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各地,在祖国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回族人民的意愿和回族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建议在回族比较集中的宁夏建立自治区。另外,虽然甘肃省也和全国的情况大致相同,即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但是在甘肃东北部的银川、吴忠、固原等地的回族人口则比较集中,占总人口的近50%,所以选择在这一地区建立回族自治区。

——摘编自彦卿、陈卫鹏《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自治制度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夏撤省建自治区的现实因素。
9 .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治理好民族事务共同的积极作用。
2022-01-21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皇帝也在这里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民族自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按照中国国情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共和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我国先后成立了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和自治县。1978年后,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重新走上正轨,民族自治区政府也恢复运转。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郭夏坤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01-1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