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下图为明朝政府组织专家编绘而成的《河防一览图》,反映了明代万历(1588—1590年)年间河南、山东、南直隶三省修筑堤防的情况,该图对历年河患、地势、险情及河防须注意的问题均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及标注。这折射出当时(     
A.国家治理能力提高B.农耕经济破坏生态
C.南北经济差距拉大D.西方科技得以应用
2024-03-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发展了先秦以来的“鸠杖”习俗并加以制度化。下图是四川新都出土的汉代《养老图》画像砖,描述了戴冠的官员向持有鸠杖的老者进奉食物的画面。据此可知,汉代(     

A.开始形成尊老敬老风气B.传统宗法观念得到复兴
C.社会治理融入儒家伦理D.豪强士族社会地位显赫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延续了“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基层出现正式的政府权力,而乡绅的隐形的、没有合法的权力外衣的“权力”也在发挥着治理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在早期的“自治”观念的传播过程中,许多理论家将中国的乡绅治理视作“自治”。

在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就把基层自治看成变法图强的有效措施.试图自上而下地去推行,从而实现国家政治的改革。在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不一,“自治”甚至成为各地军阀称霸一方的重要理论武器。强调和突出“民主”权利的“自治”观念虽被传扬,但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实施环境和文化土壤。

材料二   随着清政府的倒台,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逐渐被打破。1926年,国民党提出了中国农村自治的主张,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打击介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豪绅势力以及宗族势力,从而明确政府在地方上的权威。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工农革命的过程中,所到之处皆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在打击地主、赢得革命群众基础的过程中,也消除掉了这一介于基层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第三方力量,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如此一来,政府的权力也就在最广大的基层开始扎根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风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清至北洋军阀时期中国基层自治的特征。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存在方式,并简要评析。
2022-03-15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清朝政府规定,城乡人户要在门前悬挂门牌。门牌上填写家庭成员姓名、丁口、年岁等(见如图),保甲定时挨户清点人数,询问家内情况,如户主有无外出、有无外人留宿等。以上材料反映清代(     
A.城乡差距逐步缩小B.地方行政等级森严
C.注重宣扬儒家思想D.基层管理制度严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