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唐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离开本县本州,无论是投亲访友或行医治病,还是经营生计,都必须持刑部所制定的纸质文件“过所”才能通过朝廷设置的关卡。这一措施(     
A.构建起全国性道路网络B.推动三省六部制完善
C.促使中外交往走向活跃D.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2024-04-18更新 | 27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朝,“客户”是指离开原住地、迁往他乡的客籍户,依照本籍户的七、八、九等户标准纳税;北宋前期,“客户”专指无常产者,不直接承担差役和力役,而代由主户承担。这一变化(     

A.表明地区间的贫富差距缩小B.折射出赋役制度趋于货币化
C.削弱了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D.适应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
3 . 唐代规定,如果家庭成员不上户口,家长要被判服劳役三年;如果户口没有按要求登记清楚,或者少登记了人口,少登记一人徒一年,两个人罪加一等(一年半);如果逃亡一人,责打三十楠竹板子。明代、清代法律中的有关规定更加严厉。这些规定意在(     
A.加强社会控制B.增加财政收入C.改革户籍制度D.完善基层治理
4 . 两汉时期,朝廷在立皇后、立皇太子、改元、即皇帝位、祥瑞、灾异等各种时机均会大加赏赐,其中对“三老”基本上每有加赐,皆无遗漏。西汉以赐帛为主,东汉改为赐爵,但赏赐对象均以“县、乡三老”为主。这些做法(     
A.有利于维护地方秩序B.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C.强化了官僚行政体系D.建立起社会优抚机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乡官制基本确立。“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游徼徼循禁贼盗”。唐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已有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的趋势。此时,民间“耆老”替代了秦汉以来的“三老”。宋时,乡里制或乡团里制也由保甲制所取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掌控于户长、里正、耆长之手,然“保”“甲”地位日益隆升,导致基层社会的自然状态由此丧失,基层社会权力任凭官吏驱使,已沦为“皇权”的附庸。

——摘编自高福顺《古代“乡绅之治”开启基层治理密码》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晚清与民国政府都试图在基层设置乡镇等正式的国家机构。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旧有的乡绅、宗族等地方精英打着地方自治的名号进入官僚体制,并且在失去了科举制赋予的国家功名制约后,开始逐渐向土豪劣绅转变,凭借国家的名义大肆掠夺乡村财富。“乡村的实际统治权为各种各样的传统力量所执掌,由此形成新型的(也是形式上的)中央政权与旧式(却是实质上的)乡村统治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汲取与强制能力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摘编自候绪杰《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定位与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基层治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2-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明朝各地各乡广泛设立“申明亭”,由本乡推举出五十岁以上的德行高望的老人并向官府备案,民间纠纷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调节,调节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诉。这反映出明朝(     
A.儒家伦理成为审判依据B.司法实践深受礼教影响
C.司法权逐步向基层转移D.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2024-02-0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齐国管仲认为:“欲理其国者必先知其人,欲知其人者必先知其地。”《商君书》记载:“强国知十三数: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由此可知,先秦时期户籍制度的设立(     
A.适应了社会转型需求B.调适了社会秩序失衡
C.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D.迟滞了小农经济发展
8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哲学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来固守自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首先在社会发展平稳期,儒家文化主要采取文化教化的方式,与官方意识形态合一,把伦理道德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以规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在社会转型期,采取文化专制的方式,与官方意识形态统一,把王者之道强加于社会生活之上,使社会各阶级之间变成纲常之网,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不得不依其而行。摘编自胡晓霞——陈彤《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作用于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有上帝论、三位(圣父、圣子和圣灵)一体论、基督论、原罪(天生有罪)论、救赎论。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宣讲教义。开办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几乎所有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教化实施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因素。
2024-01-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清中期以后,各州县官府制定户口循环册,该册分为循、环二册,官府将环册发给各地保、甲长,由其即时记录辖区户口变化。保、甲长每一季结束时把环册交到官府,领取循局继续记录。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对民众的人身控制加强B.国家赋税征收得到保证
C.政府注重基层治理的时效性D.保甲制度取代宗族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婚嫁。北朝时,拥有各种技能、技巧的杂户子弟要世袭父业便不得进学校接受教育。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维护贵族教育特权B.限制人口迁徙C.提升军队作战能力D.加强户籍管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