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西方机器,在武汉兴办汉阳铁厂。至辛亥革命前后,在武汉地区逐步形成了以汉阳铁厂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如图所示),汉口也成为中国第二大内河港口城市,并赢得了“东方芝加哥”的美称。以下对汉阳铁厂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代表   ②有利于当地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③促进了武汉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④推动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距今7000至5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磨制的石器、骨器、玉器以及陶器、木器等生产生活用品,还出土了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等。以上材料能够实证(     
①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②中国是世界稻作文明重要发源地
③河姆渡人以采集和渔猎生活为主   ④河姆渡人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为了在帝国全境普及水道,罗马中央政府派遣专家到各地进行技术指导,步罗马城的后尘,行省的主要城市陆续修建了水道。这(     
A.彰显了皇帝至高无上地位B.满足了长途海外贸易的需要
C.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D.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2024-01-22更新 | 26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世界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0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0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黄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近代英国城市治理进行历史解释。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予以阐述,并结合材料一进行对比。
(3)以上两则材料是针对中外城市治理的两则不同史料。针对该话题,你还可以提供哪些研究思路?
2024-01-21更新 | 193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北京卷)-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5 . “哥伦布交换”

材料一   “哥伦布交换”指的是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巧克力最初来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野生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传入欧洲后,经过欧洲人的开发利用,它由饮料又发展成一种代表欧洲饮食文化特色的食品。

时间主要史事
1492哥伦布把从美洲带回的可可豆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1527西班牙探险家赫尔南多·廓特兹从阿兹特克贵族那里发现了巧克力的饮用方法并带到西班牙,巧克力在贵族中倍受推崇。此后,西班牙人开始在新大陆广袤的殖民地发展可可种植业。
1606西班牙人安东尼奥·克来提将巧克力传入意大利,此后巧克力制造工艺的秘密开始传往欧洲其他国家。这时巧克力价格不菲,成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1828荷兰人科恩瑞德·凡·胡登发明了一种把可可脂从可可豆中提取出来的螺旋挤压机,可以去除可可中的酸味和苦味,生产出更柔软、更甜的巧克力饮料,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巧克力的价格。
1847发明家通过在巧克力饮料中加入可可脂,成功地生产出了可咀嚼的巧克力块。
1876牛奶巧克力问世。巧克力由奢侈的饮料变成了一种高能量食物,在西方被人们大量购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哥伦布交换”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概括16至19世纪巧克力在欧洲传播的特点。
6 . 中国铁路的发展
时间中国铁路发展概况
18761911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擅自修筑,次年被清政府赎回后拆除。1881年,开平矿务局为便利运煤,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这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1889年,清政府制定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铁路利权。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19121949民国初年,中国一度出现筹办铁路的热潮。1915年,北洋政府继续借债筑路,铁路利权进一步丧失。1928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修建铁路甚少。整个民国时期共建成铁路约1.7万千米
1949202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一接管铁路,集中力量组织铁路建设。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千米,路网质量和布局有较大改善,铁路连通了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19782022年,我国铁路快速发展,先后开通了大秦、青藏等铁路干线。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22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2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并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7 . 1958年7月,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毛泽东创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写道“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A.体现了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关注B.促进中医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形成
C.标志着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的建成D.完善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秦朝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并在驿传道路上设置固定的进食与住宿处。罗马帝国建有一套完整的交通网,在主要道路上每隔12公里设一个驿站,并备有快马、信使和车夫等。关于秦朝和罗马帝国道路交通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最早的人工铺设道路出现于秦朝B.罗马帝国借鉴了秦朝的道路交通体系
C.交通网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道路建设直接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9 . 如表是近代英国某工厂的部分规章制度。它反映出(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立即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第十六条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①职业病严重危害工人健康   ②工厂制度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
③工人的劳动条件相当恶劣   ④工业革命使人们时间意识增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1-20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

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
(2)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
2024-01-20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