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1 .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在陶瓷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上,元青花的出现,既是一次陶瓷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文化融合和时代风尚的变化, 其融合了14世纪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青花的器型普遍较大,这种大器型为文化附加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都可以借助陶瓷媒介进行传播。 就文化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来看,陶瓷比丝绸、茶叶更适合各文化样式的创作,陶瓷如同纸张一样,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媒介。

——摘编自张泽兵《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

材料二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欧洲人把购买和搜集中国瓷器说成像去“寻找黄金”。17、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6000万件, 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价值。
(2)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东西方瓷器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2 . 集市和交易所

材料一 具有全欧意义的香槟集市(香槟伯爵领地上四个城市中定期轮流举行的集市)是当时最大的集市。它的繁荣期是在12至13世纪。香槟的领土同德意志、佛兰德、法兰西等国相毗邻。香槟本身的政治条件也是有利的,因为香槟伯爵只是名义上依附于法兰西国王,他们在自己不大的领土上建立了牢固的警察秩序。但香槟的主要优越性在于:它位于中世纪商业河道的中心,东方的香料和奢侈品、佛兰德的呢绒和法国的葡萄酒、家畜是香槟集市的典型商品。但香槟集市在14世纪失去了以往的意义。从1300年起,香槟归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统治。法国封建主严重的财政政策使陆路贸易无利可图。所以意大利以及其他各国的商人开始在大海上寻找出路。

材料二   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商品价格(特别是殖民地商品的价格)依赖下列情况为转移:欧洲和殖民地政治形势;商业公司活动;海上天气情况;海盗袭击;远方国家该种产品的收成以及其他难以预料的事变。这样一来,商品价格的波动往往非常大,投机家取得了最广泛的活动机会。在等待运载东方香料的新船队的期间,里斯本、安特卫普、里昂及欧洲其他商业中心都开始进行或跌价或涨价的投机活动。另一方面,欧洲商人开始运用放在远处的大量商品、甚至经常是途中的商品进行交易,而商业合同的参加者事实上不可能看见这些商品,只能满足于规定所买的商品样品的质量。1531年安特卫普产生了现代形式的商品与证券交易所——即期票、公债券、商品(主要是殖民地商品)和各国通货的国际投机中心。

——摘编自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欧洲集市到交易所的变化。
3 . 吴淞铁路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至吴淞之间修建成了一条铁路,即吴淞铁路。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投入营运的铁路。吴淞铁路从修建之日起,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清朝大部分官员,都反对修建铁路。

上海道台冯焌光多次与英国领事打招呼,不允许他们擅自修建铁路。英国领事一边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一边继续修建,导致吴淞铁路最终建成并投入运营。

吴淞铁路的火车票价较为昂贵,但乘车的人却络绎不绝。火车每天往返6次,客车都拥挤得没有空位置。城里那些终年不出门的人,听说这样的事情后也一定要带着家眷来凑热闹。

不久,吴淞铁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行人从来没有见过火车,当他从铁道上经过时,看到呼啸而来的火车,惊慌失措,竟然被火车轧死。死了人,这下子就不得了。当地民众纷纷抗议。冯发光借机再次找到英国领事,要求火车司机一命偿一命。

上海租界的英国领事法庭对这件案子进行审理,根据英国铁路法,判定火车司机无罪释放。这更加激怒了当地民众。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威妥玛下令吴淞铁路暂时停止运营。清朝政府方面加紧与英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将吴淞铁路买回来。当年10月24日,中英双方在南京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吴淞铁路由中国以28.5万两白银的价格买断,分三期付清。

1877年10月20日,清朝政府支付了首期款项后,买回了吴淞铁路,并不顾英国、美国方面的强烈反对,铲平铁路路基、拆毁站房。车厢、机车、铁轨等被运往台湾。

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只存在了短短一年,就被匆匆拆除。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吴淞铁路的建拆过程进行评析。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21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重庆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平稳渐进式的发展,而是一种跳跃式发展。重庆工业130年来的成长路径,经历了四次跳跃式发展。

重庆四次跳跃式发展概况

阶段概况
第一次.全面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广东兵工厂等迁渝,集聚了全国主要兵器生产能力。由汉阳铁工厂、上海钢厂迁渝联合组建的大渡口钢铁厂,是大后方唯一的钢铁联合企业。内迁工厂成为战时重庆的化工基础和支柱。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血脉在重庆得以延续。
第二次三线建设时期
19064~1980年)
19641967年,重庆市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基地是国家三线建设投资建设的重点。在重庆沿江布置了17个工厂,形成了完整的船舶工业基地。配套建设6个工厂,形成了完整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除了军工企业外,还有一系列民用工厂迁建到重庆。
第三次计划单列时期
19831996年)
19832月,中央决定在重庆开展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实行计划单列体制,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从1983年到1988年,重庆引进了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对一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
第四次持续快速增长期
1997年至今)
1997年建立重庆直辖市以后,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了体制条件和发展机遇,到2011年,重庆工业产值和全市生产总值均突破万亿元大关;从2016年起,重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突出位置,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据马述林《重庆工业发展-历史与愿景》整理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次重庆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进行简要评析。
2022-01-10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0年,刘瑞恒出生于天津。1906年,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美国的资格,入哈佛大学读书。1915年,刘瑞恒回国,先后在上海红十字会和中国哈佛医学院工作。1918年起,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医师。他在提倡尸体解剖上曾做过不少努力,促进了中国病理学的进步。1924年,刘瑞恒任北京协和医院代理院长,领导开展了生命统计、传染病管理、妇幼保健、学校卫生、工厂卫生等多项工作。1929年,他代理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任职期间,督促各省市建立卫生局。

他还协助教育部设立医学教育委员会、护士教育委员会和助产教育委员会,并创办中央护士学校、中央助产学校。淞沪抗战后,刘瑞恒担任军事委员会卫生勤务部部长,负责管理军医业务。他于1939年在香港组建协和药品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主持制造各种西药支援抗战。

——摘编自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瑞恒在医学上取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瑞恒的主要贡献。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07-17更新 | 2692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4届高三8月摸底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为明代医学家孙一奎生平一览表,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条目

内容

学医动机

自述“先父……攻制艺过苦……体罢惫而弱益甚……见之恻隐心焉事亲者不可不知医”

习医过程

初行商,偶遇异人授秘方,而后钻研历代的“脉象说”、《黄帝内经》等医学理论

行医经历

因医术高超显于士大夫,后遇妓者李双,患痼疾,予诊之

医学成果

《赤水玄珠》(广辑《黄帝内经》成果)、《医旨绪余》(评述前朝诸家学说)、《孙氏医案》(记录临床案例)

A.学医动机体现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转变B.习医具有偶然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C.行医经历反映其阶级固化观念被打破D.其医学成果重视理论创新与实践
2023-06-21更新 | 299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1医疗与公共卫生-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