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如表为清代不同时期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人均耕地统计表(单位;亩)。此表可用来研究清代(     
时间河北山东河南平均
顺治十八年(1661)5.328.699.427.46
康熙二十四年(1685)5.629.049.017.77
雍正二年(1724)6.404.747.175.72
乾隆十八年(1753)7.017.6010.168.26
乾隆三十一年(1766)4.093.774.424.09
嘉庆十七年(1812)2.753.393.013.06
A.国家耕地面积减少的后果B.精耕细作技术停滞的影响
C.粮食种植结构变动的原因D.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表现
2 . 198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医疗改革市场化方向,并制定了具体政策,如开展有偿服务、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等。这次医改(     
A.保证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促进了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立D.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统计,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德国统一之前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B.经济发展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C.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D.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4 . 北魏孝文帝在营建新都洛阳的过程中,创立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结构,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建筑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宫城的核心地位,使得政治中心更加集中。北魏洛阳城的规划(     
A.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B.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
C.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D.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周时,村社居民每三年要更换一次耕地和住所,即所谓“换土易居”。春秋时实行的“履亩而税”则需要使农民和耕地的关系相对固定,于是出现“书社”,即把村社户口土地画在版上。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新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B.王室有了稳定可靠的税源
C.新式耕作技术广泛应用D.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
6 . 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表中反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
1882年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A.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B.上海是中国近代化中心
C.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D.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7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由1978年的1.7亿提高至2018年的8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至2018年我国城市化年增长率不到4%。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       
A.达到了国际城市化水平B.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
C.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D.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A.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
C.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
D.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A.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B.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
C.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D.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其大规模地应用推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工业革命以来的三轮康波周期如下:

长波周期

繁荣期

衰退期

萧条期

回升期

第一轮(63年)

1782—1802年(20年)

1815—1825年(10年)

1825—1836年(11年)

1836—1845年(9年)

第二轮(47年)

1845—1866年(21年)

1866—1873年(7年)

1873—1883年(10年)

1883—1892年(9年)

第三轮(56年)

1892—1913年(21年)

1920—1929年(9年)

1929—1937(8年)

1937—1948(11年)

——摘编自周金涛等《涛动周期论》

材料二   管理与组织变革贯穿于历次长波当中。18世纪90年代,工厂制凭借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纺纱业的主流生产组织方式。诸多行业纷纷效仿。蒸汽动力代替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为工厂的选址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促进了工厂制的流行。……(19世纪下半叶)在制造业电气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市场一体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领域内出现了最早的跨国公司,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形式。以专业管理团队为基础的“泰勒制”发展起来,企业管理逐渐从车间上移至管理团队。

——摘编自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并分析这两轮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工厂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企业管理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原因
2023-11-22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