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代医学家唐容川(1846-1897)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在内科治疗方面,中医的优越性确为西医所不能及,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唐容川的主张(       
A.使传统医学转向了近代医学B.体现了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
C.有利于保护和推动中医发展D.使中医理论体系更规范严谨
2 . 198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医疗改革市场化方向,并制定了具体政策,如开展有偿服务、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等。这次医改(     
A.保证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促进了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立D.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兴铁路建设,热门线路超需求建设,冷门支线则被垄断经营。1887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洲际商务委员会,该机构作为永久性监督机构,有权裁决跨州商业投诉,再由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洲际商务委员会的建立(     
A.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深入B.强化了美国的中央集权
C.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D.对三权分立造成了冲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国际产业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转移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其时间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将国内钢铁、纺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以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美国国内只保留精密机械、精细化工、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和汽车技术等这些高附加值产业。美国之所以将部分国内产业转移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一是自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冷战格局所决定:二战期间虽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比较大的伤害,但在冷战格局下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有力法宝;另外,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经济”,也让美国加快了产业向日本转移的速度。

——摘编自张沙丽娜《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

材料二   “一带一路”途经七十多个国家,覆盖全球64%的人口,沿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因此,中国有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国际产业的转入和转出,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优化沿线生产要素布局,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不但推进国内发展和国际开放,而且对实现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有着重要意义。沿线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产业结构较为发达的欧洲地区,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地区及蒙古,劳动力丰富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发达的经济体往往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竞争力,包括德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化工技术等,英国的“八大技术和战略产业”,法国的核电技术、汽车制造等,意大利的军工、汽车制造等中国在相应方面也有较好的承接基础,有利于高端产业的引进。

——摘编自张理娟、张晓青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转移研究》

材料三   西方产业转移,把劳动与资本直接对抗的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仅仅获得十几年的工业增长,这些转移的资本、产业和技术接着就转化成增长背后的负债,紧接着就是产业资本全球化代价在发展中国家爆发。

——摘编自温铁军等《回看中国:20世纪末的“化危为机”与结构性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产业转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二战后美国产业转移和中国“一带一路”下产业转移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如何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2024-02-07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里面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可供市民进行参观和祭拜,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古罗马的城市布局(       
A.缓和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B.削弱了国家对市民的人身控制
C.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
6 . 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7 . 1542年,德意志的一些出版物中已有对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记载。可是,直到1744年普鲁士大饥荒,马铃薯这种后来的欧洲大主粮,才走出西班牙,来到德意志。这说明(     
A.新物种被接纳需要一定契机B.美洲物种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C.德意志的农业长期停滞不前D.西班牙控制了美洲物种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大约从15世纪开始,大量英国农民渐次离开土地,从自耕农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则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倒班制、罚款等举措以攫取更大利润。上述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C.生产力大幅提高D.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9 . 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一种粮食作物,人类先民可能在一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它的用途。根据目前研究,最早使用小麦制作食物的可能是(     
A.埃及人B.北京人C.希腊人D.苏美尔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物种交流情况

公元前10000年左右在地球40亿年生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中,大部分陆生物种都被固定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只有鸟类、蝙蝠、可以飞行的昆虫和游泳能手能不断挑战这些界限。偶尔,借助大陆漂移和由于海平面变化而暂时形成的连接大陆的大陆桥,一些陆生生物也可以跨越这些界线。
公元1400年非洲栗成为次大陆重要的食物来源。东非的高粱传入印度,并最终在水稻之后成为了印度第二大重要的谷物。小麦、大麦、牛、猪、锦羊、山羊和马构成了西南亚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核心,通过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这一复杂的生态系统以一年平均大约1000米的速度渗入欧洲,并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到达不列颠。它先后传入地中海两岸和波罗的海地区。
公元1400年之后欧亚大陆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黑麦、大麦和水稻都在美洲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空间。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著、木著、番茄、可可、花生、红薯、南瓜、瓜笋、菠萝和其他一些物种。南美洲还把烟草推向了全世界。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玉米加快了中国和欧洲南部的人口增长,提高了两地对饥荒的抵抗能力。

一一摘编自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