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史实
史前时代农耕的推行使定居这一新生活方式成为可能。食物提供了平台,让文明得以建立于其上。接着,它又成为社会组织的工具,协助塑造并建构逐渐成形的复杂社会。
近代横跨旧世界的香料路线,促进了不同文化在建筑、科学和宗教等领域的交融……这一过程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开启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贸易路线,并让欧洲国家建立起最早的殖民地。随着欧洲国家竞相建立跨越全球的帝国,食物也协助引发了人类史上的下一波巨变: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潮。
现代20 世纪,人们将科学与工业技术运用于农业,食物供应大幅扩增,世界人口也相应剧增。若没有“绿色革命”(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活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广泛蔓延的饥荒食物供应速度超越人口增长的速度,为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不是资产阶级集团,而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集团。中国近代化由这个官僚集团来启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19世纪6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开始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就被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所摧毁,因此中国没有一个像西方社会中那样的市民等级来肩负这个使命。当时掌握政权的洋务派官僚集团,从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但“渐知泰西火器之利”,并且发现廉价的纺织品、便捷的轮船和煤铁之利,可以裕财政、浚饷源,既可维护封建统治,又可为本集团带来利益,于是充当了启动中国近代化的角色。由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得极其成熟而完备,特别坚固,在洋务派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不可能排除封建生产方式的顽强抵制,只能在不改变封建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移植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了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摘编自《历史学习》2000.11

材料二   如同世界各主要国家近代企业制度的演变一样,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在其生成、演变的过程中,大致上经历了“特许制”与“准则制”两大阶段。在近代公司法尚未制定和颁行之前,所谓的特许制则是经地方封疆大吏奏准后的特许。如轮船招商局的设立不是依照适用法律注册登记,而是经地方官员向朝廷奏准后设立的。这在轮船招商局最初发行的股票中写得十分清楚,轮船招商局“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奏准设局招商”。这一由地方大宪奏准设立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特许制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体制下,由谁奏设,谁就取得了该设立企业的实际掌控权,如奕䜣所说“招商局由李鸿章奏设,局务应由李鸿章主政”。早期的企业设立特许制,以及特许制下的地方大员掌控制,是近代中国早期企业产权制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特征。

——摘编自《1872~1883轮船招商局早期的企业制度特征》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西方式现代化的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这一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成果,通过市场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摘编自《学习时报》(20221207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启动中国近代化的原因。
(2)上海轮船招商局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的缩影”,根据材料二,指出其创办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上海轮船招商局在近代商业经营方式的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所遵循的历史逻辑。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结合所学,概括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政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设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 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 世纪和17 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

——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只满足国内市场,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而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19 世纪60~70 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显著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和美国发生。立体交通运输(飞机、汽车以及远洋轮船)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出现, 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摘编自李南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是如何开辟世界市场的?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列举和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一、二,辩证解读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023-10-11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的正确做法。
2023-07-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概括其主要的优势条件。
(2)结合所学,指出促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主要历史大事有哪些。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白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

材料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成功经验。
2023-07-08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昌吉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86%以上是文盲。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时艰,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良好政治氛围,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于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从5000多年深厚文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
2023-05-21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4(全国卷新教材)-【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高。1570年,墨西哥的白银和黄金比为121,在中国则为41。墨西哥白银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其购买力立即上升三倍。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二   20151225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亚投行首批公开的四个项目,即修建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高速公路、印度尼西亚贫民窟改造计划、孟加拉国250万乡村人口供电项目,总额为509亿美元。2016年放贷总额已达12亿美元亚投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投资保障。就像美元往往与石油挂钩通行全世界一样,中国通过亚投行这一多边开发机构,提高了人民币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流通程度。

——摘编自叶婷婷《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意义,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以来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医疗费用高昂,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疗体系的发达国家,美国有近50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约占总人口的19%。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大萧条,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承担高昂的医保费用。由于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较低,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医疗保健应该进行改革,政府也因医保支出比重过高而积极倡导医改。美国要求个人或企业雇主必须为雇员购买医疗保险。同时建立以国家为基础的美国健康福利计划,将未包括在政府医疗保障计划覆盖范围的人群及未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雇员纳入该计划。美国还从国外进口廉价药物,打破医药垄断地位,以保证居民能买到平价药。鼓励将医保付费与服务质量相挂钩,对高质量医疗服务机构子以奖励。从2011年开始实施增税措施,增税对象为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或夫妇,用于支持医疗保险改革。同时,采取提高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的方式,将所节约部分资金用于医疗改革。

——摘编自应丽《美国“新医改”评析》

材料二   2009年以来的新一轮医改,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举足轻重的改革事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推进,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例稳步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卫生领域市场机制的引入也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8年,我国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三项卫生资源核心指标相比2006年均有大幅增长。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国有制的医院、集体所有制卫生院等机构。1980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始放开社会办医。到2017年,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占比达26.34%,呈稳步上升之态。2006—2018年,医疗机构诊疗量大幅增加,入院患者数量增幅达200%以上,增长更为迅速。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2018年已增长至77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得到世界关注。

——摘编自王虎峰《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美国医疗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医疗改革取得的成效。
(3)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对医疗改革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10.6%,城市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之间的藩篱开始松动。1982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加之1985年国家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仍表现为传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占比达到51.27%,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2018年的城市人口占比近60%。1978—2017年的40年间,我国城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同步升级,2012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转型的新信号。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1978—1995年形成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1996—2013年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2013年以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化。

——摘编自刘家强等《新中国70年城市化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径》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演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