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2 道试题
1 . 下面是秦简中关于秦代手工业生产的律令内容(部分)。这可用于说明,秦代(     
律令名称内容
《工律》“为计,不同程(规格、标准)者毋同出”
《效律》“殳、戟、弩,漆丹相易殴(也),毋以为赢,不备,以职(识)耳不当之律论之”
A.以法律形式确立重农抑商政策B.手工业技术具有相对保密性
C.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D.兵器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较高
2 .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患疾。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促使早日康复。这表明(     
A.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B.中国逐渐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
C.中国政府贯彻1949年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
D.国家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建设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种历史性社会进步。主流观点认为:以栽培和驯化,以及水利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革命不仅是原始时期人类采集狩猎形态的进化,而且促使了人口聚集、群体定居、城市雏形乃至国家的生成。关于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罗马人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葡萄
B.②地苏美尔人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骆马等家畜
C.③地印第安人在特斯科科湖排种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而积
D.④地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的农作物
4 . 11世纪,医学家伊本·西那在《医典》中提出用“四十天隔离法”控制疫病传播,这一防疫方法被应用于欧洲黑死病防控,威尼斯即要求船员和乘客上岸前在船上隔离40天。这可用来说明(       
A.十一世纪时欧洲黑死病大流行B.阿拉伯人为人类防疫作出贡献
C.威尼斯人创新了疫情防控理论D.新航路开辟扩散了黑死病疫情
5 . 在广泛种植谷物之前,西欧的许多农民都是居无定所的,他们到处迁徙,去耕种土地和饲养牲畜。公元1000年以后,农民们开始轮作庄稼,建造房屋并在村庄定居,这首先发生在法国、英格兰和德意志地区。这一发展说明西欧(     
A.庄园制度推动了社会进步B.游牧民族开始了农业生产
C.农业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D.生产力进步改变生活方式
2023-09-05更新 | 434次组卷 | 3卷引用:01·选必二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6 . 【粮食问题与农业生产】

材料一   人类学家发现,在这些部落中,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如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昆虫、啮齿类动物、贝类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女人采集来的食品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这一驯化过程中,野生动植物长得越来越大,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也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而不是食物采集者——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期的广东出现一种叫“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一手而有两牛之力,耕具之最善者也”;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明代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高,耐寒抗旱,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早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时期和明代解决食物(粮食)问题的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时期和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7 . 古代发生疫病时,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要求地方官吏及时如实上报灾情,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有详细的规定。1911年,清政府在沈阳召开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与古代相比,清末防疫的不同在于(     
A.救灾措施有效B.政府高度重视C.吸收国际经验D.制度保障抗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考虑到东部地区将首先成为中日之间的战场,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1940年底沿海工矿内迁工作基本完成,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员工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在地域分布上,以四川和湖南两省接受内迁厂家数量最多,沿海工厂的内迁有力地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三   “三线精神”是在国际形势动荡、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时期凝聚而成的。“三线精神”承继了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内嵌了井冈山精神的“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融渗了长征精神的“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糅合了延安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植了西柏坡精神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脉相承。

——摘编自张立《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化传承的新时代之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三线建设工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三线精神”的认识。
2023-08-29更新 | 141次组卷 | 5卷引用:第46讲现代世界的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9 . 20世纪初,美国农业部化学局局长韦利多次向总统及国会提出食品监管的政策建议。同时,一些小说和文章披露了食品行业的黑幕,激起了公众对食品质量的危机感。最终,《纯粹食品药品法》等一系列法律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A.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B.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C.人民生命健康权被重视D.食品药品质量获得提高
10 . 美国独立初期,妇女劳动地点多无法脱离家庭。而到了19世纪初,不少女性都希望通过劳动自由支配收入。一名叫卢瑟的女子写信给表妹道:“能依靠自己获得生活所需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再也不用从你父亲那得到帮助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A.基于美国早期工业化开展B.增加了劳动市场的压力
C.促进了妇女双重职责形成D.模糊了社会分工的界限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