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西安半坡遗址古村落,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地穴式,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成为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这些村落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024-02-1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牛痘、鼠疫、霍乱等疫苗的接种运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使得绝大多数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迮文远编著《计划免疫学》


计划免疫有什么作用?
2024-02-1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总的来说,智能化已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体现,深深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未来技术发展会因为智能化而使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改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智能设备、智能家居和智能交通,都预示着智能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今后必然还会出现很多智能化的生活设备。

史料二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科技革命的认识。
2024-02-1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三个高潮期。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很多史料记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况,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有家居用品、鞍辔弓箭、书画古玩、土产香药等。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史料二   希腊人经商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达北非,西到大西洋,规模相当惊人。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而不仅仅是外邦人或奴隶。希罗多德说,在希腊的每一个城邦内部都有一个市场,人们在那里从事商业买卖活动。一些城邦为了便于贸易的发展,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度量衡是否准确等。

——摘编自晏绍祥《古典作家笔下的古代希腊商业》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三个高潮期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商业发展的特点。
2024-02-0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在沿海地区,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史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赵志远、刘国庆《世界小通史·上古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旧石器时代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主要食物有哪些?
(2)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结合史料二、论证这一观点。
2024-02-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摘编自汤莹莹《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史料二   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摘编自王玉、倪琪《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史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史料四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宋代之后,负责集镇管理的机构和为商贸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史料五   城市永远是个“市场聚落”:它拥有一个市场,构成聚落的经济中心……城市要发展成一个城市共同体,聚落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而且还得具有下列特征:①防御设施;②市场;③自己的法庭和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④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⑤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

——摘编自【德】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徽州古村落有哪些地方文化特色。
(2)根据史料三、概括明朝集镇的发展出现的新气象。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4)根据史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韦伯是如何概括城市形成及城市特点
2024-02-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城市的基础设施高度完善,并呈现出信息化和智能化趋势,大批购物中心和生活配套设施涌现,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以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以集中为主转向以分散为主,中心城市人口逐渐向郊区分散,郊区化特征日趋明显。经历了二战后60多年的发展,至2013年,西方发达国家总体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9.8%,法国、德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75%,英国与美国则有80%以上,日本更是超过了90%。

材料二   二战以后,面对城市化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城市化的干预,加大财政投入,兴建和改善基础设施,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福利体制。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加强干预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通过经济、政治、法律手段,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定位,为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创造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帅、孙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深入发展的原因。
2023-12-15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后作业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特许公司是指享有政府授予特权的商业组织。在16- -19世纪间,欧洲的大部分特许公司都是商人创建的,在英格兰、苏格兰、荷兰共和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及其他地方的都一样。他们谋求充分利用某个特定的贸易范围的各种商业机会,这种贸易范围通常是这个世界的某个特定的部分。该现象反映了16世纪以来欧洲与非洲、美洲和亚洲的贸易的增长,有许多特许公司在世界上的这些地区专门从事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总的来说,特许状都授予公司垄断特定范围的商业的权利(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与印度和亚洲的贸易),所以特许公司变成了帝国扩张和控制的机构。

——摘编自王加丰《西方历 史上的特许公司》

材料二     1993 年,联合国对跨国企业的划分标准为:在本国设有母公司,并在海外广泛设有子公司,年营业额在十亿关元以上者。跨国公司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但那时的国际影响力很小。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的革命,推动了传统国际企业向现代跨国公司的飞跃性转变。《中国产经新闻》分析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值相当于联合国统计暑所汇总的全球211个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的63.9%。企业分布从1995年的26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现在的33个国家和地区。巨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在汽车行业中,10家最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的近80%。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其他传统或新兴行业中。

——摘编自刘旭东《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权力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诞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特许公司与当代跨国公司的异同。
10 . 主题一   食物生产现代化

材料一   14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发明,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营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材料三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现代农业主要有三个领域: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等;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根据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且还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

——摘编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材料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经常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合体中。1993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超过28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约60%,带动农户数量占全部农户数量的40%以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地域已从沿海扩展到了中西部地区,由养殖业扩展到了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等。

——据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一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


主题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材料六 中国早在夏朝就建立了粮食仓储制度,并且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在粮食储备设施方面,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建设了中央粮食储备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注重地方粮仓的建设。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其中官办储备主要多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急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多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为了加强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国家制定了粮食储备管理条例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古代粮食储备发挥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三方面的作用。

——摘编白费佐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材料七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许多国外媒体和民众纷纷追忆他的生平,感念他做出的卓越贡献。袁隆平院士造福苍生的情怀和对世界的卓越贡献为世人所铭记。

国外媒体怀念袁隆平的报道
○新加坡《海峡时报》等诸多媒体回顾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称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水稻。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理想,新加坡《南华早报》引用了他的一句话:“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印度报》援引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的评论称,“袁隆平的独创性影响已经超越了中国的水稻产业”,因为其他作物的生产者“成功地利用水稻双系育种系统探索了类似的高粱和油菜杂交系统,从而提高了产量”。
○《纽约时报》称,袁隆平开发的高产杂交水稻帮助缓解了亚洲和非洲许多地区的饥饿和贫困,挽救了无数生命,助推了让大多数世人摆脱饥饿的“绿色革命”。
○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摘编自杨博《伟业济世:国外媒体和民众怀念袁隆平》

主题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材料八   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

——摘编自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4—19世纪英国农业革新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农业革新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农业机械使用的特点,概述19世纪后半期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农业的特点,并指出当今食物生产存在的问题。
✱能力提升✱
(4)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5)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6)根据材料六,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
(8)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一生追求“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的世界意义。
✱历史纵横✱
(9)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为消除饥饿而成立的组织名称。概括“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023-10-1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03·选必二第03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