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3 道试题
1 . 社会之相

上海历史从一个面相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映照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材料一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1791年)

材料二   上海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事件
1843年机器印书馆墨海书馆建立。
1844年西医医院建立。
1847年西方银行“丽如银行”设立。
1868年震旦博物馆创立,为中国最早一座博物馆;出现自行车。
1870年大北电报公司将海底电缆从香港通到了上海,市内开始有线电报通讯。
1872年近代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创刊。
1876年淞沪铁路建成,上海开始行驶火车。公共租界已使用垃圾车、大自鸣钟。

——摘编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1883年8月《申报》载,上海“合城内外,洋场南北,岁有百金、家三四口者,无不雇用佣妇,大抵皆自乡间来”。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江南传统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   上海《星期评论》周刊发表《红色的新年》的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

材料四   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材料一反映出的上海地区社会特征:(双选)(       
A.纺织业商品生产与交换深入城乡B.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普遍存在
C.棉纺织业产品出口畅销海外市场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上海社会世相。
(3)根据所学,材料三文中的“新潮”是指__________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的社会之相”?
2022-12-27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法国于1681年颁布的《海事法典》,对两国的航运业有推波助澜之功。在英法强劲的挑战之下,17世纪末期,荷兰日渐衰落,英法航运业及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英国逐步掌握了贸易主权,走上贸易帝国之道;而重商主义及其成果为18世纪法国的商业和欧洲大陆工业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17世纪末法国在海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过数场争霸战争后,在北美、中美洲以及非洲皆建立起了殖民地……最终英国于1763年彻底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材料二   20171月,美国海军发布文件指出,美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我们的繁荣直接关系到美国海军提供的海洋自由。水面部队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并击败从海盗到全副武装的非国家军事行为体,再到敌国海军的威胁。全球的竞争者会试图破坏海上机动自由,方式是海洋拒止技术的部署和扩散,包括先进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整合和分层传感器系统及瞄准网络、远程轰炸机、先进的战机、潜艇、鱼雷、先进综合防空系统、电子战、网络和太空技术,以及不对称战术。这些能力旨在提高与美国军队对抗的风险,对手的目的是削弱我们的朋友和盟国对我们前沿行动能力及意愿的信心。

——摘编自张昊译《水面部队战略:重返制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颁布海事法令的共同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海军战略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社会史专家研究发现,19世纪中后期,巴黎的地下管网密度、供水和污水排放的总量均持续增长,大部分污水通过市政下水道排入克里希等地的塞纳河畔,对河流环境尤其下游城镇水源地的威胁与日俱增。1890年后,在城市污水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巴黎排往塞纳河的污水量不增反降。

材料二   1885年前后,年轻的法国画家乔治·秀拉在位于巴黎西郊的塞纳河边上创作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名为《阿尼埃的浴场》,另一幅名为《大碗岛上的周日午后》。画中的塞纳河水面清澈,人们在河岸上休息度假,呈现出宁静和谐的场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材料三   据法国某媒体报道称,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中央政府、水务局等多方支持下,巴黎周边8省数百个城镇走到一起,在建造污水处理厂、下水管网的归并和升级改造等事务上展开协作。到1978年,在新近投入运营的3座大型处理厂的支撑下,巴黎地区的日污水处理能力跃升至180万立方米,处理率也再次突破80%。到20世纪80年代,塞纳河全流域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钟孜《19世纪中叶以来塞纳河水环境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塞纳河遭到大面积污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尼埃的浴场》和《大碗岛上的周日午后》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看待法国相关媒体报道的客观程度?
2024-04-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第二,工商业的发展繁荣;第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四,统治的力量即政治权力直接缔造城市;第 五,地理环境,包括城市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

——摘编自俞金尧《世界历史(第7册))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材料二


(1)在材料一列举的影响“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哪一因素最为基础?请简要说 明。
(2)结合所学,中外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的第五个“影响”因素。
(3)根据材料二,概括1800年以来世界城镇化(城市化)的阶段化特点。根据材料一前三个 因素提供的角度,结合所学,任选两点分析影响1800年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2023-03-2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选考仿真密卷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内容
公元1500年前除亚欧大陆及其非洲大陆的部分地区交往相对频繁外,其余地区整体上处于封闭状态。
15世纪末到19
世纪
西方国家主导了人类交往的进程,美洲、大洋洲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进入欧洲人的视野。西方人通过殖民主义,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文明的交往广度、深度有所增加,部分文明也湮灭于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
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以战争的方式把全世界纳入统一的发展轨道上,使得人类的命运在世界范围内以联盟和敌对的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场战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20世纪后半期美苏为代表的不同政治制度的“文明”开启了竞争并存的模式,世界文明在动荡的进程中又有所突破,不同地域的文明比之前任何时期的联系都有所增强。
21世纪以来一方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商部的头等顾问官张謇条陈商部,并奏清廷获准于沿海7省组织渔业公司,以开发海洋渔业。翌年,张謇在上海创办江浙渔业公司,兼任经理。同年,该公司将一艘在青岛捕鱼的德国500马力蒸汽机拖网渔轮购买过来,命名为“福海”号,为我国近代渔业史上的第一艘渔轮。它在航行上不再依靠风力,生产操作上借助机械的传导,增大了网具,提高了捕捞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产安全。1912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上海炮台湾正式成立,涵盖船舶驾驶、水产捕捞、水产加工、海水养殖、渔业经营等学科。

材料二   自20世纪初起,日本人不断侵入中国海域捕鱼,殴打、驱赶中国船只和渔民。社会各界强烈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中国近海及远洋渔业。1926年9月14日,北京政府颁布《渔业条例》,规定凡欲在领海及其他一切公用水面置定渔具、划定渔场经营渔业,须依该条例呈请核准。然而中国未出台有效渔业保护措施,他国尤其是日本对中国领海的侵渔情况依然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洋法律制度仍不健全,缺乏实际操作性。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与日交涉,列强从表面上看是按照国际公法行事,但其实质是借武力实现对其政治、经济等利益的诉求,从而形成了严重不利于中国的政治局面。

——摘编自郭渊《民国时期的渔业政策和对南海渔权的维护》

材料三   1986年我国颁布了《渔业法》,它从法律意义上对我国延续数十年来以海洋捕捞为主的渔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从战略高度对渔业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即以养殖为主。1993年国家提出进一步完善、规范渔业股份合作制,更进一步明确产权界定,明晰生产责任,极大地提高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2006年渔业补贴制度出台,政府逐渐加大了渔业资金投入。该政策的实行在降低渔业成本、减轻渔民负担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为促进海洋捕捞产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更好地应对了国际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渔业现代化起步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准许组织渔业公司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渔业保护为什么充满曲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渔业政策的影响。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43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向隶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中央设计局提出建议:战后新(铁)路线应修成网形,纵横距不宜过远;与海岸线或贴近平行之路线似以暂缓,因为(     
①对工业化建设的追求       ②促使铁路管理现代化
③沿海工业内迁的需要       ④国家安全的现实考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5-07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3届高三选考科目押题(三)历史试题
8 . 在中国古都学界,有资格被认定为“大古都”的城市必须是我国历史上正统或主流王朝或政权的都城,且建都时间不能太短。同时,失去都城地位后仍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持续发展,至今保有较大规模的都城遗址或者标志性文化遗产。下图为“中国大古都城址面积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大古都城址面积总体呈现扩大趋势
B.都城规模扩大的第一个高峰期是秦汉时期
C.定都关中和北京的王朝多呈拓展态势
D.以黄河为轴线东西向移动是前期大古都迁移的大致方向
7日内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从大的发展趋向上具有一定向度,并涉及全方位、多层面、结构性转变。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而言,是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工商业形态转向;从政治体制而言,是从传统皇权官僚体制向近代民主宪政体制转向;从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是从封闭自足向开放交汇、力争做自由平等的现代世界一员的转向。这是宏观而言的社会转型的主线。从微观而言,衣食住行、社会风习和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社会流动等内容,改变了社会的整体面貌,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点。

——摘编自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请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宏观与微观转型”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2-05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宁省地处东北南部,粮食资源丰富,为东北粮油出入的重要门户。旧中国,辽宁省境内的粮食仓储设施先后有常平仓、旗仓、义仓等。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每年仍需从外省调入粮食以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各级粮食部门非常重视粮油仓储设施的建设,不断增加粮油保管能力,完善科学管理水平。1964年,国家粮食部在沈阳市第一粮库设粮食储藏研究室,并培养粮食科技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粮食局拨专款3000万元用于增设粮库并加强对粮食仓储的管理。辽宁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30多年间,随着粮食加工、粮食仓储、粮食运输和粮食科研的相应发展,全省粮油市场将更加繁荣兴盛。

——摘编自《辽宁省志·粮食志》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粮食仓储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宁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