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度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鸠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订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临时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末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四国同年投资的总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问题,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还须注意哪些问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于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至19世纪罐头的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

大事年表

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征集军粮长期保存、防止腐烂变质的方法。

1809年,法国人阿佩尔采用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的加热密封法,为拿破仑军队发明了玻璃瓶装罐头。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锡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国海军标准口粮。

1830年,美国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类罐头工厂。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商店开始向民众提供鱼罐头和肉罐头。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产品,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等世界各地食品。

19世纪50年代,铁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术的发展,延长了罐头食品的保质期,保障其从资源丰沛的产地调运到城市。

——《罐头曾经的快生活方式》


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对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2024-02-05更新 | 62次组卷 | 9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
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24-01-24更新 | 69次组卷 | 26卷引用: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2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的消防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次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国内的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这些消防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和一个部属消防队,部属消防队专司救火。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

——摘编自《中国近代消防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D.地理形势的局限
2023-08-03更新 | 278次组卷 | 30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6 .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2023-06-25更新 | 19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全国一真题历史变式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水稻生产的部分记载   

来源记载
(汉)《史记·夏本纪》(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汉)《氾胜之书》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
(北魏)《齐民要术》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
(宋)《陈萝农书》对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提出了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
(宋)《禾谱》已经有籼稻、粳稻、糯稻、早稻、中稻、晚稻的划分。
(明)《天工开物》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

——摘编自张莉明《古代稻作的发展史掠影》

材料二   近代农学家原颂周教授于19191924年育成“改良江宁洋籼”和“改良东莞白”两个品种,产量及品质均优于当地原栽品种。丁颖教授于19271933年开展了水稻杂交育种研究,育成了包含有野生稻基因的水稻良种“中山一号”,后又育成单穗达1300多稻粒的“千粒穗”,成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育种家将借鉴、学习外国杂交育种经验和技术与自己实践相结合,进行本土化创新。如通过遮光覆盖处理,控制水稻植株光照长度,以便在一年中实现繁种加代,缩短育种周期;应用光照长短解决水稻杂交父母本植株花期相遇问题,提高杂交成功率。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黄耀祥开创水稻矮化育种,培育出矮秆、抗倒伏、多穗型的水稻新品种,比其他国家的“水稻绿色革命”领先10年,他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获得成功,为大面积推广水稻杂种优势奠定基础。他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路线,成为世界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摘编自王开慧《百年水稻育种路,脚步从未停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水稻生产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与现代中国水稻生产的异同。
8 . 下图是某同学学习《新航路开辟》一课的笔记,其内容最有可能是(     
A.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B.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黑人奴隶贸易的兴起和衰落D.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2022-10-15更新 | 185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0年广西玉林、柳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