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简表

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历史形态
地中海时代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主要贸易商品包括丝绸、香料、金属、玻璃、陶瓷和奢侈品等,主要来自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奢侈品如珠宝、艺术品和高级纺织品等则主要是向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城市出口的。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聚集了大量贸易商和手工业者,成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其中以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最为著名。而贸易商则是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各种贸易形式如委托、担保和合资等方式进行交易,带动了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繁荣
大西洋时代16世纪以后,世界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18世纪后半期,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被英国建立起来,……帝国本身制度的领先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19世纪70年代后的“电气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重工业开始在世界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显著。以工业生产为例,1870年~1913年,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23.3%上升到35.8%,德国则从13.2%上升到15.7%,而英国却从31.8%下跌到14%,失去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逐渐从以英国为核心的西欧转移到以美国为核心的大西洋时代
亚太时代全球货物贸易也将继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动态。新兴市场的崛起将进一步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贸易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1970年西欧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30.5%,而亚太地区仅为26.1%,到了1980年亚太地区便超过西欧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市场。1994年,美国对亚洲(主要是东亚)贸易总额达3720亿美元,占美国全球贸易总额的36%以上,比美欧间贸易高出30%~40%。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心转移还反映在对外投资关系的变化上。这一变化趋势大致与对外贸易相同

——摘编自李德伟译《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贸易发展各个时期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太地区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并谈谈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的启示。
2024-05-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存在显著区别。目前,关于镇的设置最早史料见于元琛在北魏道武帝时的一封上书:“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宋代,政府将镇市列入行政建制,位居县城之下。《嘉泰吴兴志·卷10》记载:“诸镇省罢略尽,所以存者特曰监镇,主烟火兼征商。”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

——根据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体制结构,是以设置城乡合治的地域性地方政府为基本构架。从民国初年开始,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设置城镇型地方政府——市、镇。完全不同于乡村的城镇型地方政府的出现,导致地方政府体制类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体制结构的主导类型中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格局。

——根据陈小京、伏宁、黄福高《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有何区别?宋代“镇”的功能为何发生变化?简述宋代至明清“镇”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我国地域性地方政府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4-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在贸易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英国政府积极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商品、实施出口补贴政策。这些保护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英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的极大繁荣。

——摘编自[英]邓肯·韦尔登《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发轫到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政策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逐步放松贸易管制。以拿破仑战争为界,英国企业家群体关于贸易政策的主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拿破仑战争之前,企业家群体反对《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通商条约草案》和《英法商约》。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以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工厂主为首的企业家群体领导了“反谷物法同盟”,并最终废除《谷物法》,推动英国对外贸易的管制逐渐放松。

——摘编自[英]屈勒味林著《英国史》

材料三   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各类统计表

类别

欧共体

国家占比

其他西欧

国家占比

北美国家

占比

石油输出

国占比

发展中国

家占比

总额

(亿英镑)

出口贸易

37.7%

15.3%

11.4%

12.8%

13.5%

373.63

进口贸易

40.5%

17.1%

13.0%

8.5%

10.7%

409.69

——根据[英]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9世纪贸易政策的转变及其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6 . 2022年4月,欧洲央行行长指出了全球贸易的三个变化:…是通过努力创造冗余并使与私营企业发展业务关系的国家数量增多,重新强调供应链的韧性,而非其效率;二是对“经济安全”的新关注,而不是关注自由化和对自由市场的依赖;三是加强区域贸易流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A.新世界格局业已建立B.经济全球化模式发生变化
C.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解体
2024-01-12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类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中的手工工场,相对于分散的作坊而言,是一种大型的生产组织,它把所有劳动力和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场所。在手工工场里,日趋细致的劳动分工已成为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的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手工工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

——改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呈现的发展趋势,并概括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日后工业革命开展而奠定的基础。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以“市场”为视角指出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及“蒸汽和机器”催生的两样新交通工具。

材料三

第一次技术革命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
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为84
第二次技术革命从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美国人交流电动机发明用了57
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
第三次技术革命代表性技术电子计算机1946年问世,在30年时间内经历了5代;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
科学知识增长率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相对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而言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以科技为视角概述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这些新变化所具备的条件。
8 . 【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2023-08-04更新 | 310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为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美国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     

                                     图2
注:集装箱于1956年发明并使用,1966年开始全球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多式联运过程中的重要运输方式。
A.促进了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B.提供了人们出行新方式
C.说明政府重视集装箱船运输业D.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0 .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实力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自1914年以来在1985年首次沦为净债务国,而且是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这一变化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局面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趋向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D.美国经济霸权地位走向衰落
2023-05-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