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博士,平时在地方巡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进行医学教育,唐玄宗时期制定《广济方》,要求地方官员将其中常用的药方抄写下来,张榜天下,便于在疫情暴发时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唐代政府设坊隔离,各州县设立“病人坊”,对病人收容、隔离、治疗,有效切断传染源,集中力量救治病人。唐代各级政府要求及时掩埋因疫致死尸体,禁止病人家属乱抛尸体,督促和鼓励家人将死者掩埋,有效防止通过尸体的疾病传播。

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同时酌情针对灾情大小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用以安抚民心维持社会稳定⋯⋯《册府元龟》中记载:“其有一家长大者皆死,所余孩稚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伤,长吏勒其近亲收养,仍官中给两月粮,也具都数闻奏。”官府规定了对遗孤的近亲收养制度,而且会予以补助两个月的口粮,用以保障这些遗孤。

——摘编自代有利《唐代防疫体制及启示》

(1)概括唐代疫情防护的主要措施。
(2)分析古代防疫对现代防疫有何启发。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英国乡村地区一直没有专业的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民众的医疗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19世纪60年代,英国乡村医院兴起。乡村医院一般位于某个小镇或大村庄中,处于附近几个村舍的中心地带,以扩大辐射面积、方便周围民众就诊。从人员配备来看,乡村医院除主治医生外,通常配有1名护士,若干名女佣,她们通常来自周边农村,经培训上岗,工资较为低廉。乡村医院配有专门组织机构对财务收支、日常事务、病人准入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这些乡村医院中,有的向受感染劳工打开了大门,有的为因生产事故受伤的工人提供紧急医疗救助,还有的则是为了应付火车开通后频发的交通事故。随着20世纪中期国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英国乡村医院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傅益东《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

材料二   1952年,卫生部规定自然村设卫生室,配有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这实际上是乡村医生的雏形。1968年,《文汇报》首次提到“不拿工资”“亦工亦农”的“赤脚医生”这一名词。1981年,国务院规定,“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国家决定将“赤脚医生”改为“乡村医生”。1998年,我国通过了《执业医师法》,其中明确了乡村医生的性质和职责,并规定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要按照执业医师法进行管理。从19802007年,我国乡村医生年平均增长1.39%。据统计,我国农村53.5%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医看病。乡村医生运用中草药以及针灸等手段治疗疾病,深受农民欢迎。同时,许多国家也将中国乡村医生模式作为发展本国卫生体系的样板。

——摘编自任苒《中国乡村医生的发展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医生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2024-05-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封开县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周行”或“周道”。秦汉两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双辕车和独轮车得到推广。除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外,秦朝还统一规划施工了直道,开拓出可以体现国家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炀帝当政时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线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荟萃,远帆云集。宋代造船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军事调度、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都以邮驿系统作为基本条件。宋元时期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轮船是资本主义列强强行引进的,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有相当部分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土地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材料三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
2024-03-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如何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中,受摧残的有8个行业。一部分原有的手工业在与机器工业的竞争与互补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反映到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城市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手工机器修造、丝织、棉织、针织等行业均出现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纵观18401949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摘编自彭南生《现代化中的“中国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工业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发生了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毛泽东对工业化的思考是多元辩证的,他既看到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根本性危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可以说,毛泽东科学地把握了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

——摘编自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二三百美元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在工业化起步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西欧和西方衍生国水平的1/12。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对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表明,中国仅27美元,远低于同期印度的57美元,也低于亚洲的44美元。

——摘编自郑有贵《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未受摧残的部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内涵。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年至1957年我国在工业化路径选择方面的合理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医院是慈善事业的典范。以英格兰为例,11世纪中叶以前的医院一般依附于修道院,其职责主要是为宗教团体中患病的成员提供服务。11—13世纪,它们开始成为病人集中的重要机构,但病人管理时所遵循的规章制度大多来自修道院。医院中的修女(或修王)主要承担照看病人、抚养孤儿、护理伤者等服务工作。15世纪,英格兰王国有约20%的医院破产关闭,剩下的一些也为其他宗教收容所或者大学学院所兼并。

——摘编自陈凯鹏《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除了少数能够承担私人医生高昂费用的上层人士,大部分民众需要求助盈利性的公共医疗服务。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济贫法医院,属于政府监管下的济贫法体系;另一类是志愿医院,属于民间慈善资本捐助成立的医疗机构。从20世纪20年代起,英国地方政府改组济贫法医院为市立医院,市立医院由此兴起。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有化潮流的兴起,市立医院逐渐转型为国有医院。

——摘编自李文慧《20世纪英国市立医院的兴起与转型》

某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成近代以来西方医院功能定位转型的主要原因。以英国为例,概括中世纪和近现代医院的不同功能定位,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摘编自《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史料二   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摘编自《粮食安全看得见管得好》(《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4-02-05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古代都城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不仅受古代统治者的个人决策影响,还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其二、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都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三、古代都城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地理位置与政治权力集中。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选址于具有战略地位和交通优势的地方。二是城市布局与政治象征。古代都城的宫殿、祭祀场所、政府机构等建筑的布局往往注重统治者威望和政治秩序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的文化思想理念和社会制度。三是文化交流与知识输出。都城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输出的中心。

其四、古代都城的经济活动与宗教文化。都城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人、手工工匠和农民等聚居,促进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催生出市场和工坊等。

——摘编自杜尚远《历史地理学视域下的古代都城文化探究》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观点的任意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照抄材料)
2024-01-3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元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9 . 农业生产影响了各个国家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营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受地球自身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发展。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因素考虑对本国农业实行保护补贴政策,农产品生产过剩,因而实施鼓励出口政策,摧毁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后影响了全球粮食的正常生产。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粮食需求量增加;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在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推动危机的解决,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摘编自华凌志《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后半期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全球粮食危机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简析当代中国政府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创新之处。
10 . 中国古代拥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广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辟了从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到中原的水陆通道,并有组织地向南越大量移民以开发南越,从而奠定了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两汉时期,在秦朝开发岭南的基础上,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巩固了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

——摘编自高惠冰《略论秦汉时期广东的初步开发》

材料二   唐朝时期,通过“广州通海夷道”的航运线,远至阿拉伯地区的商人都可从南海驶入中国,登陆点就是广州。《旧唐书》记载:“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来往广州的船舶很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每年有四千余艘船舶,八十多万人次在广州港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有数十种。

——摘编自陈柏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

材料三   宋代“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广州商人携带着“犀、象、珠、玉,走于四方”,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也纷纷借“市于五羊”“数贩南海”而获得大利。

——摘编自于城《宋代广东经济概况》

材料四   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商人在宁波定海扰乱事件发生以后,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商人到宁波、漳州和松江三海关贸易,唯独允许广州一地可以进行海外的进出口贸易,且规定由粤海关管理。

——摘编自邓开颂《论清代前中期广东对外贸易的若干特殊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广州成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以及影响。
2024-05-1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