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黍和粟都是小而圆的谷物,构成了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最早遇到的烹饪风格的基础。那里的农民生活在小村落里,房子是半地下的,屋顶上盖着厚厚的茅草以抵御冬天的严寒。被洪水和风从上游草原上带过来的粟,像补丁一样散布在黄河谷地,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生了根。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A.村落推动中国古代农业产生
B.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水平制约居住形式
C.黄河流域黍粟复种已经相当普及
D.北方旱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所示为东汉与盛唐城市分布的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朝代

统计年份

黄淮地区

长江—珠江地区

西北

总数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东汉

140

700

59.3%

383

32.4%

98

8.3%

1181

100%

盛唐

740

615

37.5%

964

58.8%

60

3.7%

1639

100%

A.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B.水运交通主导城市分布
C.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D.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表是中国传统文献中有关饮食的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华饮食(     

内容

记载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五常政论》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老老恒言》

A.遵循药食同源理念B.浸润者劳动人民智慧
C.凸显鲜明伦理秩序D.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2023-07-10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A)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公元前2世纪至2世纪,赊买赊卖的商业信用行为在黄河中下游较为普遍。在3世纪,类似的商业信用行为则大为减少。对上述变化解读正确的是,3世纪(     
A.社会动荡增加商业风险B.商业活动逐渐走向规范化
C.文明交融促进商品贸易D.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问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弊端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绘画、化妆品等方面都需要胭脂。红花可直接于纤维上染色而无需媒染剂,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红花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北魏的《齐民要术》有专章记载红花的种植方法。此外,贾思勰还提到在当时种植红花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到了唐代,红花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红花的栽培、制作工艺,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元代甚至设置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摘编自王冬松《“红花”“胭脂”考》等

材料二   1519年,西班牙发现了原产于墨西哥的胭脂虫,用它制作的红色染料是欧洲人见过的最鲜艳、最浓的红色。于是,胭脂虫红成为欧洲主要的红色染料,广泛用于纺织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西班牙人从垄断胭脂虫红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16世纪,欧洲画家的调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虫红。17961820年,在墨西哥的年出口总量中,白银占75%,胭脂虫红占12%,蔗糖占3%。在当地的热带低地种植园里,西班牙人强迫非洲奴隶利用仙人掌养殖胭脂虫以提取色素。

——摘编自余玉霞《西方服装文化解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红花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胭脂虫红的生产销售带来的影响。
7 . 下面为美国伊利运河(1817年开工,1819年竣工)示意图。伊利运河曾是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地区快捷的运输通道,其西起伊利湖畔的布法罗,东至哈德逊河岸的奥尔巴尼,绵延五百余公里。经该运河南下哈德逊河后,即可畅达纽约港,如此纽约与五大湖的水运系统连为整体。下列项中,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华工是运河开通的主要劳动力   ②应用电钻技术突破山脉的阻隔
③运河开通促进美国工业化发展   ④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世界历史中,文明中心的产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公元前5~4世纪,雅典经济发达,政治上相对自由,公众参与政治,由此产生一种文化上的吸引力,最早成为欧洲的文明中心。继希腊之后,罗马成为欧洲文明的中心所在。罗马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度建设和法律上。14~17世纪意大利发展成为欧洲的文明中心,文艺复兴运动是其标志。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文明中心都能够维持不坠。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衰弱,文明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了英国、法国等新兴民族国家。欧洲历史上文明中心的转移,还见证了帝国模式的衰弱和民族国家的崛起。如果说1617世纪的欧洲是德意志、西班牙的天下,那么,1819世纪在欧洲舞台上独领风骚的则是英、法等新兴民族国家。一方衰亡,一方兴起,显示出大国间力量转移的清晰轨迹。

——摘编自朱孝远周施廷《全球化进程中文明重心的转移》

解读材料,围绕文明中心的形成和转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9 .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热销,中国的充电桩建设不断加快。下图所示为 2015—2021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状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A.民间资本主导交通发展B.汽车产销结构发生剧变
C.低碳出行方式更趋便利D.道路建设成本不断提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贸易霸权之路

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与调整后,美国通过签署法案或协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从贸易实力的积累到贸易权力的生成、再到贸易霸权的转变。

阶段法案措施简介
第一阶段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大幅下调关税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
第二阶段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大幅调高关税税率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下调进口关税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第三阶段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

——摘编自张馨《美国对外贸易背后的霸权逻辑》

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的“贸易霸权之路”加以解读。
2024-03-16更新 | 336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新实中学2024届高三4月月考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