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所占用的劳动力占21.7%,1901年降为8.7%。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所占用的劳动力从1801年的29.7%上升到1901年的46.3%。城市就业机会增加,把大批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和工矿区,随着工业集中化趋势的出现,一大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工业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在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比重则相应降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城市化上升很快,尤其是从19581959年,城镇人口比重从16.3%骤然跃升两个多百分点,达到18.4%。1961年城市化水平开始下降,虽然1963年到1964年有短暂的回升,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开始稳步上升,2004年达到41.76%。

——摘编自胡爱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运河处于雨量充足的地区,内河航运发达,近代轮汽船航运在此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条件中能够通航小轮船的所有内河、内江几乎都开辟了轮汽船航线,内河轮汽船成为江南地区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无锡位于苏南水网中心,江南运河斜穿东西,运河沿岸汇集众多工厂。从光绪年间起,无锡便与长沙、九江、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每年仅从宜兴、江阴等地运入无锡的大米就有300万担至400万担。

——摘编自江娜《江南运河研究(1912—1937)》

材料二   182510月,美国纽约州北部的伊利运河正式全线开通。它连接了哈德逊河畔和伊利湖,让大西洋的船只可以直接进入伊利湖,进而前往上游的休伦湖、密歇根湖和苏必利尔湖。此后,位于哈德逊河河口的纽约代替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新奥尔良,成为美国的商业中心和世界级大都市。伊利运河打破了中西部的自给状态,密切了东海岸和中西部的商品交换。与此同时,五大湖沿岸成为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大本营和核心地带,抑制了蓄奴州向中西部的扩展,加剧了南北对立。伊利运河使美国踏上了向强国发展的第一步,很多人将伊利运河的开通视作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正式开端。

——摘编自叶山《改变美国国运和南北格局的水路:伊利运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江南运河水运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与美国伊利运河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伊利运河开通的意义。
2024-05-0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民国建立至1935年,国内一些仁人志士以及广西地方当局也曾试图修筑铁路。他们于1914年倡议兴建钦渝铁路,欲使云南、四川和广西拥有自己的出海口;于1916年至1922年筹建株钦铁路;于1919年倡议兴建渝柳铁路;于1928年,成立邕钦铁路筹备会,欲修建南宁至钦州铁路线。1933年,李宗仁提议建筑从广三铁路河口站或三水站至广西贺县或苍梧的铁路……1935年以前,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筹建提过的方案和勘测过的铁路线还有很多,但均因政局动荡或经费不足而作罢。广西解放前夕,湘桂、黔桂两干线能通车的路段合计只有500多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铁路获得了新生,并有了较快发展。中央人民政府为巩固国防、支援越南、发展国际联运、扩大广西首府南宁与外地的联系,决定兴修湘桂铁路的来宾至镇南关段,这样,广西修筑贯通南北铁路的设想终于实现了。为打破美国对华南沿海特别是对台湾海峡的经济和军事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黎湛铁路。黎湛铁路是南方出海的一条通道,又是南海和海南岛地区联系华南腹地的一条重要铁路干线,对巩固国防、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吸引区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均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姬延钊《广西铁路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至1935年,广西铁路修筑“作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广西铁路建设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01912年,德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41个增加到94个,人口由530万增加到1770万。1875年普鲁士制定了城市管理法规,不是一切问题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警察局和建筑师组成协调合作班子,统一规划城市,政府与建筑师共同起草方案,经市民广泛讨论。德国基本上是保留原有的老城区,使其成为商业中心,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使周围小城镇发展成多中心的城市郊区,这就使居民和住宅相对分散在古城区的四周,同时也解决排水、供暖及教育等问题。

——摘编自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材料二   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总数达5765万人,比1893年增长1.45倍,城镇人口的比重由6.0%上升到10.6%。同期欧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国为51.8%。1900年以前10万人的城市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后京津和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也较快。至1947年,天津人口达170万人,在产业工人和工厂数目等城市经济规模方面仅次于上海,而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德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原产于卤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爵著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旱、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

表3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云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川广西江西湖北山东河南陕西湖南河北贵州山西安徽
番薯引入年份15761589159316081608173317361736174017421743174617461748175217561768

——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

材料二 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

——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看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各种史料估算,整个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不下于4亿两,而日本和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总数至少有6亿两。……美洲及日本白银的大量流入,引起了物价上涨,生产利润得到了极大提高,这样一来就驱使着更多的居民从事手工业生产。在苏州府、松江府的一些村落中,居民将自己的手工业品拿到市场上去卖,获得更高的利润。再者因为手工工场形成了一种规模,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通过这些途径,乡村的商品经济便逐渐发展起来,这些乡村也逐渐成为地方的贸易中心。

——摘编自徐毛敏《明清江南市镇与白银资本关系研究——以苏州府、松江府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流入中国”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遮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的这一现实局面,使得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礼记•王制》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周礼》把农业看作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在社会分工上“以九职任万民”,主张通过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加强对粮食生产督促、设置救荒机构等措施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指出“汆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推行“善平汆”政策。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目前可耕种土地资源为13.8亿公顷,人均仅有0.197公顷。由于气候变化、荒漠化、过度开发和不良耕作实践的影响,目前有25%的可耕地资源高度退化。而水资源不足、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已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竞争由来已久,在过去20多年里,其本质和强度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使用谷物,如玉米和油菜籽等油类作物生产生物燃料,也极大地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此外,城市人居开发、休闲场所和道路交通建设、工业发展、矿产开采以及木材和其他衍生产品生产等,都对粮食和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水和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增加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成本,并大大降低了小农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和改善生计的能力。

——摘编自何昌垂主编《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粮食安全思想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粮食安全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2-02-13更新 | 188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