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国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布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租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材料二   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洲国家的不少慈善机构和合作社等组织就开始试图改善工业新兴城市中工人和其他受雇者的住房条件。但实际上,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是在二战后快速兴起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在这些国家内部,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资助住宅建设,所有住房都有补贴,补贴量和租金几乎相当。通过这种形式,政府控制了所有住宅的质量,从而使住宅既达到了特定的最低标准,又没有超过空间和舒适度方面的限度。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这进一步加快了住宅建设的步伐,要求政府为不断扩大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至20世纪70年代,住宅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居民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形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量的再投资不可避免,这成为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性危机,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化。

——摘编自[瑞典]J.林德瓦尔、武立《福利制度下的住房发展——战后北欧住宅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北欧国家住房管理制度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   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   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

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探究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23更新 | 19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桓英(19212022),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1945年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1950年,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1958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职。1979年,李桓英第一次走进“麻风村”,村民们自觉地与她保持距离,李桓英却主动与他们握手。此后四十年里,她跑遍云贵川地区,多次往返甚至长期居住在云南省勐腊县,劝说病人坚持服药并亲自喂药。20世纪80年代初,李桓英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率先开展非隔离的就地短程联合化疗,缩短了疗程,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1%的要求。1996年,她首次提出“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结合的模式”,攻克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2007年,经过数十年努力,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走出了麻风病时代。2021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摘编自唐逸《李桓英带领中国走出麻风病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桓英的主要贡献及其作出贡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桓英所呈现的精神品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马王堆汉墓(西汉长沙国丞相家族墓地)出土的菱纹琦裞衣(赠送给死者的衣服)里有织入呈竖排的“安乐如意长寿无极”的吉祥语句,字体多为篆、隶,是目前已知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西汉时期(     
A.尚未实现文字的统一B.官营纺织业技艺高超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诸侯王僭越朝廷礼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工厂制度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须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因而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1790-1830年间,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     
A.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B.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D.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其大规模地应用推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工业革命以来的三轮康波周期如下:

长波周期

繁荣期

衰退期

萧条期

回升期

第一轮(63年)

1782—1802年(20年)

1815—1825年(10年)

1825—1836年(11年)

1836—1845年(9年)

第二轮(47年)

1845—1866年(21年)

1866—1873年(7年)

1873—1883年(10年)

1883—1892年(9年)

第三轮(56年)

1892—1913年(21年)

1920—1929年(9年)

1929—1937(8年)

1937—1948(11年)

——摘编自周金涛等《涛动周期论》

材料二   管理与组织变革贯穿于历次长波当中。18世纪90年代,工厂制凭借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纺纱业的主流生产组织方式。诸多行业纷纷效仿。蒸汽动力代替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为工厂的选址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促进了工厂制的流行。……(19世纪下半叶)在制造业电气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市场一体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领域内出现了最早的跨国公司,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形式。以专业管理团队为基础的“泰勒制”发展起来,企业管理逐渐从车间上移至管理团队。

——摘编自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并分析这两轮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工厂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企业管理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原因
2023-11-22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大西洋的贸易为英国输入了诸如土豆和蔗糖这样的营养食物以及大量的鳕鱼和鳔鱼。值得注意的是,1英亩的甘蔗所产出的能量相当于12英亩小麦产出的能量。殖民治动使剩余人口的移民成为可能。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东西方文明,维格域张瓷?)

材料二   日本人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1640年后执行的是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到18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食物包括肉类产品等,同时代的日本人却主要靠单一的食物摄取,这些食物95%都是谷物,其中又以大米为主。这种食物上的差异就说明了1600年后需显著的身高差距。18世纪英国罪犯的平均身高为170厘米。同时期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只有159厘米。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1)指出材料一中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问题得以缓解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日本人和英国人身高差的原因,由此得出什么启示?
8 . 如图为公元前8-12世纪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墙壁上绘有两个吸杯。古希腊的医者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0)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种体液,某种体液过多时就会致病,故需要将其从人体内吸出。这反映(     

   

A.古希腊借鉴中国拔罐技术B.古希腊医学结合神话传说
C.古希腊医学理论趋向科学D.古希腊医学充满神秘色彩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大运河变迁简表

时期变迁历程
古代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成为沟通五大水系、纵
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隋唐以后,开通疏浚大运河,已经成为历代封建统治
者的共识和奉行的基本国策。
近代鸦片战争中英军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关联大运河的镇江。太平军曾占据南
京和安徽沿江一带,重创了运河漕运及沿线主要城市。之后运河因黄河决口、
清廷停止河运漕粮,逐渐衰落。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时期疏于关注,运河各
段最终任其废弃。
现代建国后,大运河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运河建设加快,发挥着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综合
效益。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整理自纪录片《大运河之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中国大运河”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11-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五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典作品中的都城故事长安曲江叙事长安曲江最著名的是唐时新科进士之曲江会。李肇《唐国史补》载:“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曲江会除了饮酒赋诗、乐歌妓舞等之外,还有许多特殊习尚,且各有名目,《唐摭言》“宴名”列出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等多种。曲江会逐渐成为新科进士以庆祝为重心的宴聚,且规模越来越大,以至后来连皇帝也要参加,“上御紫云楼,垂帘观焉”及“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这几乎成为长安最热闹的时候。刘沧《及第后宴曲江》有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杏园探花、雁塔题名、曲江流饮、曲江游宴活动成为千古美谈。

临安西湖叙事《武林旧事》载:“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西湖就是一个偌大的游乐场,各色人等游历其中。正如当时的俞国宝题于西湖酒肆屏风上的《风入松》所写:“玉骢惯识西泠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由此足见临安耽于游乐之城市风习。小说《裴秀娘夜游西湖记》描绘了西湖的夜游之盛:“这临安府城内开铺店坊之人,日间无工夫去游西湖,每遇佳节之日,未牌时分,打点酒樽、食品,俱出涌金门外,雇请画坊或小划船,呼朋唤友,携子提孙。”

——据葛永海《长安—临安:唐宋“都城故事”叙事转向》

(1)长安曲江与临安西湖体现出的都城风貌有何不同?
(2)如果想进一步深入研究唐宋时期的都城故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2023-11-2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