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市政管理无法有效应对住房、交通、公共设施等一系列问题,新兴中产阶级相继发起了抵制职业政客的市政改革运动,主张按照企业化的运行模式进行市政管理,并最终确立城市经理制。这一改革源于(     
A.企业管理原则的推广B.国家权力的下移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D.政党政治的形成
2 . 如图是元代急递铺的令牌,令牌正面用汉字书写,背面有回鹘体蒙文、八思巴蒙文、波斯文各两行。这一设计(     

       

A.彰显了中国文字的艺术美B.突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C.体现了邮驿体系日臻完善D.适应了多元族群统治需要
2023-07-06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世纪,英国的道德学家宣扬自律的重要性:无论多么严厉的法律都不可能使游手好闲的人变得勤勉自持,让大手大脚的人变得未雨绸缪,让醉鬼变得清醒如初。这样的改造只能通过个人的节俭和自律来完成。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工人阶层遭受沉重压迫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C.工业革命导致道德沦丧D.社会政治形势趋于严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这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该材料反映了(     
A.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B.欧洲列强在殖民地的残酷掠夺
C.作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弊端D.作者希望建立平等的理想社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居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

材料二   1801年至1851年期间,英国人口大量流入工业发达的地区,比如利物浦从8.2万增长到37.6万,曼彻斯特从7.5万增长到30.3万。1801—1831年期间,农业占优势的贝德福德伯克等地累计失去37.9万人,就劳动力分布来看,以1851年的大不列颠为例,农渔占21.7%,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占42.9%,商业和交通占15.8%,家庭和个人服务占13%,其他占6.7%。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国家地区之间的资源交换,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我国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7万多亿元,增长了近186倍,随着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以社会保障水平为例,据学者统计研究,2002—2015年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呈螺旋上升趋势。社会各界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注大幅提高,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也将“共享”纳入其中,提出各类社会群体应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摘编自施国庆徐隽倬《流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从人口流动现象中可得到哪些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末以来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为了躲避战乱,逐渐南徙至闵粤赣边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依山就势,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建成一种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的建筑一一土楼。土楼内部一般采用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下堂为出入口;中堂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居住者都是同一宗族的子孙后代,长者和最有威望的人住在中间,其余依辈分排定。

土楼兴起于宋元,繁盛于明清、明代,永定置县后,社会动乱大为减轻,土楼数量增加。明清时期,闽西烟草种植日盛,所产“条丝烟”广销海内外,收入普遍增长的土楼居民,开始广设书院和书馆培养族中子弟,科举入仕人数日益增多,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人口增长、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大量建造规模庞大、雍容华贵的大型高层土楼。几乎每一座土楼都有楹联用以劝勉子孙,内容如“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世间财,求之难用之易,当勤当俭;天下事,是可行非可耻,宜省宜思”等。

——摘编自黄汉民《福建土楼》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针灸术传入日本。隋唐时期,日本的留学生和遣唐使来华,医药学是他们学习的重点之一。同一时期,印度佛教医方明经书相继被翻译为中文,朝鲜、东南亚的药物和医术也不断传入中国。公元651-798年,每年从阿拉伯、波斯驶往中国贩卖香药等货物的船只达4000余艘。五代时,李珣著《海药本草》,专门介绍外来药物。宋代,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药物制剂有了改进,出现了“九衣”。明清时期,中国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景彪《古代中外医药的交流互鉴》

材料二     金鸡纳原产南美,可用来治疗症疾等发热性疾病。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19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金鸡纳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来,其药用价值逐步得到证实。1820年,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在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英国陆军部、荷兰和法国殖民地农业部都将奎宁列为必备药物,这极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随着欧洲对奎宁需求的激增,金鸡纳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南美各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然而非科学的采集方法导致金鸡纳树皮日益稀缺。为摆脱对南美洲金鸡纳的依赖,欧洲人开始在锡兰、缅甸、爪哇等地陆续砍伐了几十万英亩的森林用以种植金鸡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园网络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1853-193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外医药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鸡纳从一个地方性药用植物逐渐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历史上的医药交流,谈谈你的认识。
8 . 1731年,纽约市政府颁布的面包法规定,面包师必须将其姓名的缩写印在面包上,市长和市议员每3个月要确定一次面包的质量。这表明(       
A.公共卫生开始走向制度化B.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萌发D.民众安全意识增强
2022-07-06更新 | 304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成为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对象。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因噪音问题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       
A.政府管理职能相对欠缺B.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D.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
10 . 汉代田契《曹仲成买地铅券》记载了光和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曹仲成从同县男子陈胡奴手中“买田六亩,亩千五百,并直九千,钱即日毕”的信息。这可用于说明汉代(       
A.契约订立注重程序规范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交换活动重视契约凭证D.政府强化经济管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