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黄河六次改道年表

次数时间概况
第一次公元前602暴雨冲毁堤坝,河水从东北方向流经山东西北部,再进入河北,从沧州入渤海
第二次公元11新莽时期政局不稳,河决后王莽为防止河水北流冲灌家乡,刻意放任,造成河水肆意泛滥,从滨县、利津入渤海
第三次公元1048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在河南濮阳东岸决口,向北流入卫河河道,从天津入海
第四次公元1128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掘开河堤,黄河自此分北流、南流入渤海、黄海
第五次公元1494右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太行堤以断北流,使黄河全河入淮
第六次公元1855河堤年久淤积增高,河床渐成地上悬河,遇洪水频发,防御不慎,即成决口,河水自利津入渤海

——据岑仲勉《黄河变迁史》改编

材料二   我国人民为防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史称“王景治河,千年无恙”。唐宋时期疏于治理,致使黄河在整个淮河流域频繁摆动。元代,贾鲁创造性地采用“疏、浚、堵”并举的方法在黄河主汛期开工治河,有效化解了黄河水灾、漕运安全、盐场安全等三大问题。明代,经刘大夏、潘季驯治理后黄河灾害大为减少。清代靳辅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通过疏浚河道、坚筑河堤等举措,使黄河全部归入正流,南北运河畅通无阻。

——摘编自董永立、杨明《历代黄河及郑州段的治理概说》

(1)指出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泛滥的原因。
(2)探讨黄河治理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担

材料一   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祖宗(宋太祖、宋太宗)时谓之市舶使。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最盛……北人过海外,是岁(一年内)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一年内)不归者,谓之"住唐"。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过回偿,住蕃虽十年不归,息亦不增。

——摘编自[北宋]朱或《萍洲可谈》

材料二

史料出处
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四日,广州市舶司旧来发舶(民间商船),往来南蕃诸国博易回,元丰三年旧条,只得却赴广州抽解(交税)……《宋会要·职官》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七月七日,秘书少监知广州陈世卿言,“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拣香、异宝,听赍赴阙……赐予所得贸市杂物则免税算”《宋会要··蕃夷》
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甲戌,真宗命内侍高品周文质为广州驻泊都监,谕之曰:“番禺宝货所聚……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货物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苏木之物《宋会要·职官》
南海(北宋广州),广东一都会也……海舶贾番,以珠犀为之货,丛委于地,地大物夥,号称富庶明代《广东通志》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北宋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状况出现的原因进行解读。

3 . 美国善于吸收和利用欧洲资本,1850年后,随着英、德、法的投资者大量购买美国铁路证券,美国东部的贸易和制造业得到发展;与此同时,纽约的资本市场形成,美国银行资本由1860年的10亿美元增至1900年的100亿美元。这可以用来说明(       

A.生产技术的进步B.英、法的衰落
C.世界市场的作用D.美、德的崛起
2023-04-09更新 | 591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届高三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元代初创的京杭大运河,经过明代多次大规模疏浚,重新贯通,形成了北京至杭州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建城所用的木料、砖瓦、石料等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运送的,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金砖等,纷纷顺大运河漂流至北京,为宫城建筑添砖加瓦。大运河上还漂来了江浙的丝绸、棉布、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可谓“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

——据网络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由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这句话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海疆经略梳理表

阶段内容
公元前6世纪前夏朝国王后芒“东狩于海,获大鱼"(《竹书纪年》);海上航行的篷.桅、帆已经具备。
安阳商代遗址出土了东海和南太平洋的海贝、海螺和鯨骨。
西周时,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春秋时,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说苑》),孔子曾想“乘桴浮于海”(论语》)。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秦始皇先后到芝罘、成山、碣石等海港巡视:秦朝时可建造载重量为30吨的大船;(史记)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出海,今日本本州岛有徐福墓与徐福祠。
西汉时,大船有冲锋舰,战舰、快船、侦查舰等;西汉与印度、斯里兰卡曾通过海路交往。
三国时期,东吴派朱应、康泰率船队历时六年远航至印度、斯里兰卡“百数十国”,朱应作《扶南异物志》,康泰作《吴时外国传》。
东晋时期,高僧法显独自从斯里兰卡出发,搭乘海船回国,著《佛国记》。
公元5世纪末至15世纪.隋炀帝派人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交通、贸易关系。船有五层高。
唐朝有广州、交州(越南顺化东南部)等海港,其中,交广线担负南洋和印度洋国家的贸易,远达红海,并在广州设“市舶使”。唐朝工匠还改进了船舵,发明了水密隔舱,能利用季风驶船,船长达60米,能载六七百人。
宋代所造防沙平底船载重量有500吨至800吨,已使用船坞造船,航海时“舟师……晦观指南针”,并在苏门答腊,马尔代夫设贸易基地与贸易站,《岭外代答)中记载与我国通商者有50多国。
元代,规船构造,载重量等“冠绝千古”,泉州“梯航万国"。相传,汪大渊东至澳大利亚,西至地中海,西南至莫桑比克海峡.鯿成岛夷志略》。
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撰写了《瀛涯胜览X西洋番国志)等。

——摘编自李永采《海洋开拓争霸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航海业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