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铁路与世界。

某社团围绕“铁路与世界”主题查找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涅在谈到1843年开通的两条从巴黎出发的新铁路时如此写道:我觉得仿佛各国的山峦和森林都在向巴黎逼近。甚至现在,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

——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

材料二   在铁路出现之前的300年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在1820年至1870年期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4.18%的速度激增。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材料三   儒勒·米什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在反思一次从巴黎到凡尔赛的旅程时写道:如果说宫殿是国王任性的产物,那么铁路就是供每个人使用,把法国联系在一起,反动派害怕铁路的民主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教皇在教皇国禁止铁路,而汉诺威王储也同样反对它们。

——尼古拉斯·费斯《铁路制造的世界》

材料四   1860年,有三分之一的(欧洲)图书被销往欧洲之外,轮船使得把图书运输到加拿大法语区变得经济。在1845年至1855年期间,铁路使得图书的运输成本降低了75%。

——《印刷书籍与当代德国的建设》

材料五   在英国,有预言说,铁路将把世界各国变成一个大家庭,说同一种语言,崇拜同一个神。

——《铁路中的意象》

问题:
(1)请你按照以下标准将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侧重史实的材料
侧重史论的材料

(2)请你按照以下研究视角将上述材料再次进行分类。
侧重经济与生活
侧重国家制度
侧重文化交流

(3)就研究主题“铁路与世界”而言,谈谈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4)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五观点的看法。
2024-04-09更新 | 4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 . 大食物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是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材料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

食者,民之本也。                                     

——《淮南子主书训》

国家大本,足食为先。                              

——《宋史宋太宗二》

材料二:藕与蜜同食,可以休粮。                           

——宋《续博物志》

令天下卫所屯田军士人树桑百根,随地宜植柿、栗、胡桃等物,以备岁歉。

——《明大政记》

三月采食天坛之龙须菜,味极清美;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清《帝京岁时纪胜》          

材料三:大生产呀么嗬咳……军队和人民齐动员呀么嗬咳……人问我什么队伍……八路军呀么嗬咳……自己动手么嗬咳……丰衣足食么嗬咳……加紧生产……为抗战呀么嗬咳。

——歌曲《军民大生产》(1942-1943年)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1981年)

(1)材料一分别从哪些角度论证了食物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食物来源包括哪些种类?
(3)材料三是诞生在不同年代歌曲的歌词选段,说出歌曲分别歌颂的历史事件。
(4)写出材料三中歌词的史料价值。
(5)根据材料一、二、三,总结“大食物观”的历史渊源。
(6)根据选必二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学习,为大家践行“大食物观”献计献策。
2023-12-13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问题探究。

小吴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马铃薯何时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为此小吴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16世纪末之前欧洲的主要食物。为此,小吴同学基于以下材料,对欧洲的主要食物做了前后比较。

材料1   在马铃薯传开前,欧洲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各种麦类。麦类属高档细粮,单产较低。地理大发现开始后,美洲原产的粮食与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玉米、甘薯接踵传入旧大陆。但只有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欧人接受,广泛食用。

——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1)材料1中“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接下来小吴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的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大致时间。

材料2   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先在0.6公顷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这个男人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更像是个投机者……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

——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材料3   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   

16931710174017811791
816758680476475

——摘编自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4   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节选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材料5   1845年后)“好吃的面包、牛奶、咸肉、猪肉等等,然而没有人喜欢吃,所有人都喜欢吃马铃薯。甚至年长的佩吉为其恸哭,没有其它的食物具有如此强的力量。”

——大卫托马斯:《伊丽莎白史密斯的爱尔兰日记》

(2)相较于材料1,材料2至材料5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
(3)根据步骤二所列的材料,小吴同学得出了“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

步骤三通过对历史问题探究,小吴同学对历史研究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

(4)通过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实践体验,小吴同学会在研究方法上有何总结?
4 . 船只承载历史。船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也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1)请将以上船只按时序填入下图。(填涂字母)

(2)请将上述图片中序号为BEF的商船与其主要航行区域相匹配。

(3)由于某些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船甚至会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参考示例,对上述序号D代表的船只进行描述。
示例:“马尼拉大帆船”是新航路开辟后(16世纪),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它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往墨西哥换回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船只承载历史”的认识。
2023-12-05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