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物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树立食物安全的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摘编自卢良恕《从土地到餐桌——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现代农业发展中“食物安全”的涵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所造就的竞赛的蓬勃发展给予群众创造性的增长以前所未见的推动。在 1937—1940年间,苏联军工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正是工业化进程使苏联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对苏联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据列利丘克(苏)《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等

材料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表

轻纺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技术密集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
美国71年(1790—1860)66年(1860—1925)31年(1925—1955)
日本40年(1880—1919)36年(1920—1955)24年(1956—1979)
中国18年(1978—1995)16年(1995—2010)11年(2010—2020)

——摘编自徐建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未来展望》

材料三二战后出现了若干引入注目的新趋势:一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一系列国家变成或正在变成“新兴工业化国家”,西方工业国的发展模式被打破;三是新科技革命引起新的世界性工业革命;四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的形成和竞赛,使国家的发展格局变得异常复杂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工业化发展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工业化的意义。
2023-02-14更新 | 320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工业革命带来诸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我们已经看到,机器如何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由几排小屋围成的方形场地的中间,建起一座安装蒸汽机的所谓机器房,蒸汽机通过枢轴同各个小屋中的织机连接起来。在过程的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大规模生产的场合,那些最近几十年间新兴的工业,例如信封制造业、钢笔尖制造业等等,通常都是先经过手工业生产,然后经过工场手工业生产这些短暂的过渡阶段才达到工厂生产。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
(2)阅读材料二,指出“小屋”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并分析其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遵生八笺》首次记载辣椒,称为“番椒”。最早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土苗用以代盐”。辣椒的扩散是伴随着农业“内卷化”进程的,人口的增殖使农民的副食选择越来越少,不得不将大量的土地用以种植高产的主食,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产量高的调味副食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农青睐。

——据曹雨《中国食辣史》等

材料二   “卑湿之地”的特殊地理气候是湖南人嗜辣的客观原因。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视为湖湘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炼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泽东诙谐地将辣椒与红色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辣椒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中华饮食文化,在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演绎出不同风味,各地不同的辣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当地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据张艺凡等《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辣椒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传入中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