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角楼“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陆游在《书喜》中写道:“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黎廷瑞有诗云:“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这些诗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
C.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D.市坊分区制度得到推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诗·商颂·长发》记载,商人的第11代祖相土发明了马车;而《周书·酒诰》记载,商人祖先王亥牵牛驾车到远方进行交易;《六韬》也记载:“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这表明,商朝(     
A.商业活动已开始兴起B.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C.注重商业与贩运贸易D.工商食官格局逐步形成
3 . “尝闻古循吏,官为铸农器,欲免力役繁,排冶资水利。……遂致巽离用,立见风火炽,熟石既不劳,融金亦何易。”该诗描述的工具为下图所示中的(     
A.B.
C.D.
2022-11-19更新 | 35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尖子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典籍中城市规划相关记述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材料二   官方传统:涉及地方府县城市皆须建置官方设施,如坛庙、救济场所、学校、仓库、旌表申明设施等,对选址、规模、式样等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民间传统:参与选址、择向、山水格局建构等工作处理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工建设中的具体工程技术问题。

士人传统:保障着官方法规以适当的方式落实于城市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之中,不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孙诗萌《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

材料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方传统:涉及地方府县城市皆须建置官方设施,如坛庙、救济场所、学校、仓库、旌表申明设施等,对选址、规模、式样等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民间传统:参与选址、择向、山水格局建构等工作处理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工建设中的具体工程技术问题。

士人传统:保障着官方法规以适当的方式落实于城市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之中,不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孙诗萌《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成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022-07-0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氯。机梭声札札,牛驴走坛纺。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率。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特征。
(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简要介绍古代手工业的三大经营形态和各自的生产目的。
2022-07-0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8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的这首诗主要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是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B.有效防止洪涝灾害
C.成为世界最长运河D.便于皇帝巡视江南
9 . 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桶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这种“水轮”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10 .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不能印证
A.朱陈村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
B.当地人重视农业的观念
C.当地家庭手工业的兴旺带动商业繁荣
D.当地人安土重迁的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